打完球在會所餐廳進膳,突然久別的球友老黃在旁出現。我連忙站起來向他問好:
「喂!」我挖苦著他說:「這陣子不見你,怕球技有限,不敢和我打球?」
老黃一臉無奈,反應一點激動也沒有,卻緩緩把頭轉側過來,我才彷然看到他的後腦敷上了一塊大大的紗布。他把聲調壓得很低:
「給球打破頭,縫了七針,住了一星期醫院。」
「什麼?」我倒緊張起來:「.什麼時候發生的?在那裡?怎樣發生的?」我的一連串發問像盤問犯人一樣,其實我心裡委實替他不值。老黃坐下來,很公式化的答我,想他已被人這樣問過許多遍了:
「上個月,在這裡。我自己站的位置不好。是我的友人發球時打個應著的,現在沒大礙了。」
真是服了老黃的精簡答案。老黃真倒霉,這是他打了高爾夫球七年來第三次受傷。第一次被打到右腦,出奇地輕微;第二次他在中山溫泉,在第十四洞時發球掉進左邊大概十公尺下的河床。當時河水乾涸,凡是認真的高爾夫球員,如果球的落點還可以打的話,都會設辦法繼續打,有時更脫鞋脫襪站在水中打。一則免罰一桿,二則精神所至,救到個「靚」球後福無窮。相信老黃當時就是憑著這種救球心切的精神飛躍下山,一個不留神把腳指屈了朝天,痛苦不堪。幸好沒整個人滾下去。他的球友惟有把他抬回香港,抵碼頭還要召救護車直趨醫院急救。這是他的第三次,球打正他的左腦。
「痛不痛?」我繼續問他,相信我,我這問絕對不是幸災樂禍。
「你說痛不痛?」老黃真的被我弄到啼笑皆非:「你被球打中過沒有?」
他的反問,令我覺得真是多此一問。我的確被球打中過一次,險些兩次。讓我告訴你,被球打中真是很痛的,如果還未致命的話。
高爾夫球這運動著實潛在一定程度的危險性。被球打中是最常見的。怎樣避免,其實只要我們緊守一些打球時的規則,意外是可以相當和相對地減低。任何高爾夫球球例書開章第一節第一段第一個字就是『安全性(SAFETY)』——任何球員在揮桿或試桿前都應該確定無人站在可能被球桿擊到或被球桿擊起的球、或石塊、石卵、樹枝杈等等打到的範圍之內!
這差不多是每個打高爾夫球的人必要遵守的。但很多初學者不知道每一下揮桿動作潛在的危險性,或根本罔顧這套基本禮儀。記憶猶新的例子就是有年五月港姐王文忻為一項宣傳活動,對著攝影機,做了一個幼嫩的揮桿動作,把球打正伏在前右方約三米的攝影記者前額,那攝記即時凸起若雞蛋般大的「高樓」,暈了一陣。嚇得王小姐花容失色,驚極而泣。工作人員馬上趨前安慰及善後。這意外的錄像帶我翻看了很多遍,每看一遍加深了我心中一份莫名的憤怒。一個這麼大型的宣傳活動,借用了高爾夫球的形象,借用了不懂打高爾夫球的美女,借用了她們不懂穿高爾夫服式的身材,露肩露臍,為什麼不稍稍尊重一下高爾夫球的傳統精神——安全至上。那天,那攝記遭殃,有報導還挪揄說他中了「頭獎」。再看錄像帶,當時在發球台前方攝記人數之多,每人也可以中「頭獎」,機會是9 9%啊!換了是稍懂高爾夫球安全規則的人,站在這麼多人圍著的發球台上,他怎也拒絕發球,就算他已買了第三者保險!
不到半年,另一宗同類事件又再發生。這次可能攝記學乖了,不敢、站得太前,但仍有人卻站得太近,結果給球桿擊傷。揮桿時擊到旁人,不是一定發生在球場上,過去粉嶺練習場亦曾發生一宗,當事人是位醫生太太。
其實基本的安全規則簡單之極:沒遮沒掩,切勿站在別人發球範圍之內,發球前一定要確保球或球桿不會擊到人。
「你還未答我被球擊中過沒有?」老黃還是等我回答。
「一次在眼前擦過,驚險得很,」我憶述著:「那次的感覺很可怕,現在想起來還猶有餘悸。那球打不中我卻打中在旁球僮的手臂。那時是冬天,她已穿了棉襖的外衣,捲起來看看不消一秒已是一大片青青的。若是打到我頭上我想今天已沒機會在寫這本書了。
另一次是真的打中了腹部。那次我的而且確是站在球友之前,我以為他已打過了球,原來他在找球,找不到便一聲不發從後補打一球。我轉身一望球已飛到,整個人就被這小小一個球轟倒地上,還好還有知覺,馬上翻起衣服看看,痛是很痛的,一片青瘀,剛剛前一隊有個醫生朋友,從旁邊球道衝過來替我檢查,躺在球道的綠草上被醫生檢查挺舒服的哩!幸好沒有傷及內臟,醫生說也許我的肚腩承受力比人強罷!哈哈!」
老黃聽我愈說愈滑稽,心有不甘地再問我:「那你擊中過別人沒有?」
「沒有,」我堅決地答:「但,我去年打到一隻麻鷹。」
「真的?」
「Eagle啊!低標準兩桿啊!哈哈!」
#####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