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Denon & Marantz Professional(馬蘭士及詩韻)香港總經理松原幸輝(Koki Matsubara)是位成功的生意人,只對了一半;說他是音響專家,也是對了一半;兩半加起來也不是他全部!
筆者訪問他後,對Koki-san的印象,用集音響科技、糅合音樂與商業元素、堅持追求真實的藝術家,算是最接近的形容。
天賦稟技 辨別聲音
辨別聲音是他的天賦稟技。他在音樂世家長大,一雙敏銳的耳朵,能在人類聽到二萬至二十萬赫的頻率中分辨得巨細無遺,令一般人羨慕不已;尤其是對樂器,不論銅、木、弦、擊,一切音質也逃不出他雙耳。他什麼樂器都懂玩,而且,追求的就是和一代音響大師馬蘭士一樣,把原音交到顧客的手上,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個別的喜好,調教出最悦耳的high fidelity。
說起來有點矛盾,無論做到保真度多高,high fidelity永遠不會是百分百fidelity,和大部分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一樣,Koki-san最初也是不接受hi-fi這玩意,他認為合成的人工音響,像淫瀆了神聖的真實音頻。今天他當然找到折衷點,hi-fi既是他的事業,也確實看到hi-fi給人類在調教音響中帶來不同的個人享受。
把音樂推至另一領域,調教技術也昇華至藝術層面;但他始終認為,先決條件是先要悍衛及保護原音,對顧客忠誠(fidelity),得到他們信任,而不是什麼也packaged好,玩家失去自由空間的所謂hi-fi。
先要悍衛及保護原音
Marantz的前身是Superscope,1952年始創人Saul Marantz在紐約推出第一台前置擴音器Model 1。這種新興的玩意,隨着半導體和原子粒的出現,發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當時日本的通產省投下巨大資源,令日本人對原子粒的應用趨之若鶩,而1966年Standard Radio Corporation成為日本總代理,日本人對hi-fi的執着,正好配合Marantz業務發展。直至1975年,Standard Radio Corporation改名為Marantz Japan。
1980年,飛利浦為拓展剛面世的CD市場,買了Marantz在日本以外的資產,轉走高檔專業音響市場。到二OO一年,Marantz Japan購入全世界Marantz業務,翌年更購入Denon,組成今天總部設於日本神奈川縣的D & M Holding Inc.。 Marantz的忠實擁躉遍布全球,直至今天。
D & M Professional在香港,九成業務是在消費者市場,但在全球上,D & M是專業音響的代名詞。市場應用細分至政府、教育、舞台、現場及錄音室甚至教會等機構不用的環境需要。在數碼化的今天,我們不要忘記,一切原音都是analog的。D & M Professional, 就是用先進的數碼技術,把原音好好保存。
一切原音都是analog
松原幸輝的家族與香港和記行諗熟,以他的專業知識,當上和記行代理的山水音響業務,迎刃有餘。1996年他便來香港上任,以松原幸輝的多樣性格,很快便融合香港的工作和生活。多年後轉到今天的D & M Professional。而商務高爾夫,亦正在香港興起。
日本人打高爾夫球已有超過百年歷史,一代傳一代, 今年四十七歲的Koki-san已打了高球三十年,他的第一次,是十六歲時爸爸在東京附近的東名厚本球場教他的。
秉承在hi-fi上他堅持按自己個別喜好調教的傳統,他選的球桿也是要度身訂做。來到高球場上,Koki-san也就像回歸大自然,按一按equalizer的鍵紐,調到自己喜愛頻率的高低混合,重回analog的世界,洗滌辦公室内繁瑣孤立digital的心情。就算是和同事及代理商打球,都視作樂事。何況,日本人非常重視客户關係,高爾夫是公認最佳渠道。
至愛蓮花山和南沙
番禺蓮花山和南沙球場是他的至愛。筆者還未有機會和他下場,但可想而知,在球場上的他,一邊打球,腦海裡可能滿是音符,作曲也是他的嗜好。音樂能撫慰心靈,也能協調揮桿的節奏,平和偶然出錯時心情的起伏,按下脾氣。音樂也能帶給他的激情,在球場上勇往直前。
令他最快慰的當然一桿進洞,二十多年前在日本,感覺歷久常新。最令他心痛的,是他最好的朋友在他面前「呃桿」。對沒人誠信的人他沒話說,這亦是貫徹他心中hi-fi的信念──保護原音。連自己的桿數也溜走,世上還有fidelity嗎?(完)
Side box 松原幸輝的球袋
Driver : TailorMade
Irons and wedges: club fit by Miura Giken (三浦技研)N S Pro shaft
Putter : Boccoti Golf 重推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