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動作或理論,不同師傅教的都有分別,這是學打高爾夫球令人困惑之最。
但想深一層,其實放諸學習任何其他技能或知識也可能一樣,只不過高爾夫球師傅我們可以隨時換,經常換,其他的例如寫博士論文、考律師或醫生牌,以至武術、奕棋、扎鐵、油漆等師傅我們大多要「從一而終」才能獲得某種專業資格,所以我們學習時沒比較。反之,高爾夫球師傅我們換得多,愈體驗到不同師傅有不同的教法,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怎解䆁?
人心不同 如其面焉
一言以蔽之,技能或知識的傳授是人與人溝通的藝術。但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教法不同不足為奇。然而,現代最先進的教學法(pedagogy)仍是鼓吹個人化而不是機械式灌輸。所以跟師傅還是最可取之道,但大前提是你一定要找到一位能與你水乳交融的師傅。
今天因功利主義掛帥下,我們接觸到的都是統一填鴨式教學,初期這本來不是甚麼大災難,基本功大夥兒齊齊來學,甄選一些入進階班,再汰弱留強進入精英班才施行師傳制,亦無可厚非;只是放在學習高爾夫球上,一旦達到找師傅的階段,師傅太多,便出現了以上互相矛盾的問題。
說白了,便是「一人講一句,都唔知聽邊個好」!我在這方面非常夠經驗,少說也跟超過三十多個師傅,十多載無所適從,初時心態是採取集眾音之大成可也,但最後當然在滿天神佛的籠罩下寸步難行,自生自滅多年,也想過先把半杯濁水倒清再重新上路,最後亦無濟於事,最近才悟出一個道理。
這道理很簡單,就是以上所說的「從一而終」,像你對我說「我找到個好老婆」,關我鬼事咩!你的好老婆不一定可以是我的好老婆,就算是哪又怎樣?正是高爾夫球師傅不同老婆,可以隨時換,或交換,我們下意識便帶來希望,然每次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新師傅教你一招半式,自以為果然脫胎換骨,怎料不久便打回原形。為甚麼?懶練球之過。
理論只得一個
抽離一點來說,其實高爾夫球動作或理論只得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目的只是把球送進洞內!你可能馬上反駁我,Ben Hogan時代的高爾夫球,甚至近一點的Jack Nicklaus已大大不同,還未說Tiger Woods和Rory McIlroy的swing呢;而我想說的是,那些只是他們個人獨特風格而已,職業球員揮桿唯一目的是賺取獎金維生,他們靠的是一套穩定而又能配合自己體型與及發揮到最實用效果的揮桿動作,適合在不同時代和環境下作戰,而不是用來娛樂觀眾的,也不是鼓勵觀眾去模仿。
與眾不同,人冇我有
只是一些聰明的市場學家,把我們的偶像商品化,教練商品化,教學法商品化,這教練是教過Tiger的,那教練是教過Rory的;這套教法最好,這套教法不好,從而施展一套由資本主義涵演出來的Romantic Consumerism,令我們沉迷下去,不斷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快慰!請注意:不要以為Romantic就是解作男女間浪漫,Romantic的本意是「與眾不同,人冇我有」的超脫感,可能不用錢也可以做到,但Romantic Consumerism就是鼓勵我們不斷作出一些「做唔到亦唔駛死」的無無謂謂額外大消費,例如周末得閒到日本大阪食個拉麵,或買個名牌手袋,做不到要死嗎?
明乎此,換師傅(不是換老婆啊)也可算是「浪漫消費」的一種。而以上說過高爾夫球動作或理論目的只是把球送進洞內。故此,找任何一名合資格的教練學習也是一樣,能不能成為你師傅就要看你願不願意「從一而終」。
也許,你依然相信緣來緣去緣似水,花開花落終有時,我也不會怪你。(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