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稿時,第144屆英國公開賽在St. Andrews正進行三人加洞賽。
加了四洞後,大熱的南非Louis Oosthuizen最後一推錯失了一隻六呎小鳥,結果給37歲美國球員Zach Johnson,與一眾世界頂尖高手搏鬥了五天罕有賽事,自2007年穿起綠夾克後高舉Claret Jug,與Tiger Woods、Nick Faldo、Seve Ballesteros、Jack Nicklaus和Sam Snead並駕齊驅,躋身擁有美國大師賽與St. Andrews英國公開賽冠軍於一身之列。
每場大賽,每桿必爭,勝負攸關,尤以推桿。今年Zach Johnson的球僮Damon Green(50歲)為主人在72洞一推小鳥得以進入加洞賽歡呼,即興加插十秒果嶺Chicken Dance,一時舒緩賽事進入最緊張階段氣氛。
球僮即興果嶺Chicken Dance
The Open,這橫跨一個半世紀的髙爾夫球賽,英國人視為最高無尚,獨一無二傳統,外文偶有稱之為British Open都不高興,凸顯英國人的唯我獨專高傲性格。
這也難怪,蘇格蘭乃髙爾夫球發源地。1873年,這公開賽在St. Andrews誕生,這球場的地位無可代替,高球迷無一不視之為朝聖之地。《經濟學人》七月十八日沒等及賽事結束,已撰專文〈No Gutties, More Glory〉以此歷史賽事紀錄勾出髙爾夫球發展之速,令人驚嘆。
該專文吸睛之處,竟是兩張以1873年至2015年為軸的關鍵數字圖表!首先,以賽事獎金而言,第一屆是11英鎊(約相等今天的1,079英鎊),相比今年冠軍落袋115萬英鎊相差甚大。以前沒贊助,沒電視直播,觀眾小貓三四隻,獎金對球員來說只是小小一筆橫財,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第一屆冠軍Tom Kidd相傳要賣掉球桿與獎牌才可夠飲一餐酒!
當時Tom Kidd平均打90桿已可奪冠(1892年前只打36洞)。2010年冠軍Louis Oosthuizen 平均是68桿,還未算同一球場已由6577碼增長至7305碼。而至於發球平均距離,從1870年代的190碼到1980年中的260碼至今290碼。
水平提高里程碑
高爾夫球水平提高,因素甚多。該文大致歸納成幾個里程碑,包括二十世紀前後發明的膠心球和dimpled球(最早用羽毛做的球可能在半空爆開!);1920年容許shaft可用非木質改為鋼製造;1928年沙桿才正式取得專利權;1968年的兩體合成球與及1969年石墨shaft出現。1991年推出大頭金屬Woods,以及1996年首枚全實心球等。球具長期不斷改進,提高打球水平和興趣有直接關係。
邱吉爾曾說:「高爾夫目的是把一個很小的球打進一個更小的洞去,用的卻是設計得相當差的武器(Golf is a game whose aim is to hit a very small ball into an even smaller hole, with weapons singularly ill-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但今非昔比了。而球場維修保養方面,從以前靠放羊食球道草,至今用上不同剪草壓草機,又施肥又打孔又排水。如硬要高爾夫球與以前比較,無論在球具上、球場上配合先進電腦sensor技術訓練上,已意義不大。
我們只知道三個眼前事實:大賽獎金愈來愈吸引;年輕職業球員愈出愈多,與及周末我們這班業餘愛好掘草人,上了癮怎也戒不到!
喔!還有一個遺撼:為甚麼打高爾夫不能像搭廉航飛機,flight time愈來愈便宜?(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