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為樂壇教父、85歲的DJ Uncle Ray,在空氣中陪著我們60年。最近這幾年,筆者懷舊,很多文章也是聽著網上《All the way with Uncle Ray》節目陪著我寫的。The Beatles、The Carpenters、Bee Gees、 Elton John、The Rolling Stones、Joe Junior、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Sam Hui and the Lotus……等等的經典歌曲,每首也挑起一些年輕回憶。
筆者不是一個「悲秋風、碎千夢」的人,和打高爾夫球一樣,每個洞都要向前看。今天寫這篇文字,乃有感於早日看到一篇報道Uncle Ray的文章,其中說到他講到在香港訪問Rod Stewart時,因當時流浪足球隊綽號耶穌的居理,訪問後安排了一場比賽同他踢波,於是他說:『 l give you 2 minutes』,而Uncle Ray回覆:『 l don't need your 2 minutes, and l don't need you』說完後便拂袖而去。其實他在電台說過的真相是,當時他的訪問是被安排在另外兩名娛樂雜誌記者之後,而那兩名記者連Rod Stewart唱過什麼歌事前也沒做功課,只是問一些緋聞性的話題,令Rod Stewart很不耐煩,接著見Uncle Ray進來,以為他也是娛樂記者,所以說出負氣的話,卻激怒Uncle Ray。
媒體不夠專業
這事令筆者想起在訪問一些到港的職業高爾夫球星時,不時也會踫到一些不是高球傳媒記者在筆者訪問之前,一開口便問些暴露自己不懂打高爾夫球的問題,例如「請問你打過一桿進洞沒有?」、「打一桿進洞需要什麼技巧?」和「你有沒有可能打敗老虎活士?」......等一些在他們心中預設的標題。可能高爾夫球星脾氣比Rod Stewart好,也可能他們心中亦預設了香港媒體不懂高爾夫,沒有弄出不快場面。雖然我還未遇過上述像Rod Stewart的對待,但每次見到這些情境,心中很是不快,像香港媒體不夠專業,丟了香港架一樣。可幸,今天我們的偶像老虎活士為那些娛樂記者平反了,就算記者不懂打高爾夫球,也有權問你的私生活和緋聞,讓你有機會澄清,讀者也愛看啊!
說到香港媒體不夠專業,雖然已是陳年舊史,但我也要再說一次。大約八年前《快周刋》訪問鄭文雅,文字不過不失,但其中的一幅插圖〈何謂十八洞〉(見圖),竟然在一個球道(fairway)中掘了十七個洞,插上十七枝旗,加上圖中果嶺上的一枝,合共十八枝旗。唉!懂打高爾夫的讀者看後或只嘆一聲可笑,但事實上已不知誤導了多少人;更可悲是,我們還要說是「無心之失」或「不知者不罪」,踐踏高爾夫之餘,還傷害了「人類和高爾夫的感情」了。
那末,究竟「行外人」可否訪問「行內人」?記者天職是報道事實,雖然記者和讀者一樣,不可能每個範疇也懂,但記者最基本的職責便是發掘無論是懂或不懂的現象和活動,用文字和圖片令讀者看得懂,撇開新聞宣傳(advocacy journalism)不談,籠統地說訪問是沒「行外人」和「行內人」之分也可以。但因國際時事確實有太多涉及影響民生的專業範疇,包括政治、經濟、醫學、科技,以至休閒娛樂、旅遊和飲食等,因而才有負責不同職務記者之細分(高爾夫球列入體育專業範疇,鄙人便有幸是高爾夫球記者)。但說到記者能否做到專業訪問,最基本的是本身的好奇心、邏輯理解力和做功課時間夠不夠。
媒體要做功課
這裡,筆者不禁扯到Malcolm Gladwell的《What the Dog Saw》一書去。這是他從1996年在《The New Yorker》寫過的專欄結集,每篇專欄都對一些涉及專業範疇的時事,做了大量功課,透過和不同人訪問,發掘事件背後一些未為人知的事實,企圖把真相公諸於世。這本書好看就是因為除了Gladwell的文字功力外,更是能滿足大部分讀者尋幽探秘的偵探心理,亦正合乎何沛理在本報「動筆動思考」導論課說過的一句話:寫評論文章的ending要學美國電視劇本——令讀者閱後若有所悟。筆者自知力有不逮,但以上的確是一直在訪問時追求能做到的。 (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