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時常跟初學球的友人說,要打好高爾夫球一定要經過「賭波」的階段。當然很多人會反駁,說:「我不是賭徒,我從不賭錢,我最憎賭錢,賭錢傷感情。」
對一些比較熟絡的朋友我會對他們解釋,「賭波」意思不是指一般的賭博,筆者在二OO八年三月三日本欄《高爾夫球博彩是怎樣的?》一文中已詳細寫過賭博(gambling)和打賭(Betting)的分別。
賭博與打賭(Betting)之分
雖然兩詞都是用在對推算一些未發生事情,憑一己認知預測結果,目的是考驗自己的眼光和預期可獲的利益,但不同之處是,賭博絕大部分是以金錢作投注,贏輸一定涉及金錢上實質收益或虧損,與及投注者理論上不能控制結果。而打賭,性質上彈性則較大,可以用金錢,亦可以用其他無形利益或服務作注碼,贏輸可能以間接換取利益或一些方便來替代,程度上可能輕微至「請吃一頓飯」,或只是「贏了牙骹」便是!而投注者亦或可親自參於和影響結果。以上所說的「賭波」,是指打賭這意思。
今天舊事重提,當然是上周日在海口觀瀾湖世界職業明星高爾夫邀請賽看到蒙哥馬利(Colin Montgomeri)擅自移動場內物體被罰兩桿後因而失去奪取一百二十八萬美元的機會。連身經百戰的四十七歲高爾夫球名將也會犯錯,我們一眾高球發燒友大打「友誼波」之際怎會理會球例,內地最近還興起自創球例說是打「流氓球」,奈何?
但始終,高爾夫球球例演變了幾百年,今天還要與時並進,兩年更新一次,已成為高爾夫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理性一點來說,高爾夫球球例其實是調停人類道德至善思想與原始劣性行為衝突之歷史具體文字紀錄。不懂球例就做不到一個懂打高爾夫的文明人。
但平心而論,有多少高球發燒友肯認真學習高爾夫球球例,通常只是人云亦云,沒去深究。筆者自認比較另類,迷上高爾夫其中之一個原因倒是欣賞高爾夫球例的包羅萬有和richness,好像球場上任何環境可能發生的任何事,球例中也有預先考慮到,而且當一旦發生後還會告訴你應該怎樣處理。
手執天書
引伸到日常生活上,如果我們手中執起一本生命天書,書中能夠細無遺列出一切從我們出生那天起可能遭遇到光怪陸離不一樣境況,及時告訴我們當前生命中還剩下有什麼選擇,教我們怎樣處理或善後,是多好的一件事!咦,這不就是哲學家自視的天職?
說回賭球。對我們高球發燒友來說,賭球就是迫我們學習高爾夫球例的最好方法。起初,我們不懂球例,只會很謙虛聽從對方口中說的球例,慢慢地我們聽到從不同人口中說出應用不同球例,最惱人的是同一球例不同人有不同演譯,本來如果不是賭球還可以算了吧,但賭球輸了後「條氣唔順」則非同小可,非要弄清楚不可。球例書正是天書,逐漸我們學會了「有疑難書中尋」的態度,對業餘和職業球手是一種基本訓練。
賭球另一最大誘因,就是訓練自己的心理,能否在壓力下正常地完成一件工作。須知道,高爾夫球除了是體力運動外,百分之三十都是心理戰,戰勝自己和戰勝對手。一個簡單的兩呎推球,回報愈大,心理壓力倍增。今次海口觀瀾湖世界職業明星高爾夫邀請賽中,在獎金高達一百多萬美元面前,很多球員的心態都會失衡。果然薑愈老愈棘,老將蒙哥馬利和前一姐奧查婭憑豐富的經驗,較佳的心理質素一早便脫穎而出。
愈想贏愈會輸
換上我們高球發燒友易地而處,要克服愈想贏愈會輸的心理非常不容易。多和球友打賭,就是訓練自己進入高壓境界也不會自打亂陣腳,未經賭球洗禮,可以說還未達到另一打球的境界。當然,自己打自己的球,自得其樂,與世無爭,也是高爾夫態度的一種,好勝與否,高爾夫一樣歡迎進入它的世界。(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