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在一個有關「高爾夫球的脊骨保健和護理」講座中,認識到戴鏗晉脊骨神經科醫生。他是美國紐約脊骨神經科學院博士,在芝加哥工作多年後回港。
脊骨神經護理這專科在美國很流行,但情況和香港一樣,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感到痛楚才去找醫生。而患脊骨問題和一般傷風感冒症狀基本上有很大分別,傷風感冒是出自我們免疫系統的問題上,而脊骨問題是一種脊骨錯位和退化過程,視乎年紀,每人都會經歷到,但不一定是年紀大了才會患上。
這過程大致可分四期。第一期症狀我們不易察覺,通常是有種像針拮感覺,麻痺,閃腰,走路時重心常常傾向一方,有時是「訓醒一覺冇事」,因此大多數第一次求診的病人都是到了第二期初,所以「病」向淺中醫與及脊骨保健和護理是我們絕對應該正視的。
脊椎是我們中樞神經的保謢罩,脊骨錯位(vertebral subluxation)引起的後果可以很嚴重,例如關節退化、肌肉抽緊痛楚乏力、神經受壓,非常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筆者不知道打高爾夫球是否增加患上脊骨錯位的風險,但認識一些上了年紀的高球發燒友,他們十居其九也試過「打球打到腰骨痛」,這是屬於運動創傷的一種,而做什麼運動也有風險。
至於在脊骨神經科內的症狀分類中, 還有腰背痛、坐骨神經痛、膝、足踝及腳痛、頭痛與頸痛和脊骨側彎等。成因可以是因工作勞損、不良姿勢(包括挽甸重的手袋、穿高跟鞋)、跌倒、車禍、嬰兒學行和出生過程造成等。
最近和一友人打球,他球齡已超過十年,那天他打完九洞因腰痛被迫放棄打下去。他是否只是「打球打到腰骨痛」還是患上脊骨錯位,筆者當然不得而知,他要非請教脊骨神經科醫生不可。其實香港現時也不乏脊科及物理治療服務,亦非常科學化。一般的治療流程首先是用最先進的脊椎透視眼SEMG(Surface Electromyography,脊骨肌電儀)進行觀察,然後檢驗、評估,作報告後決定治療方法,一些可以用物理治療來矯正,一些非要做手術不可。
另類肌肉關節操控
說回打高爾夫球。我們都知道,高爾夫球的揮桿動作(The Swing)是以身體的脊椎骨為軸的一個接近九十度左右旋轉的動作。部分原理有像鉈鑼,以垂直重心旋轉為主。學習打高爾夫,其實就是從新再學一套另類的肌肉和關節的操控。試想想,嬰兒也要花一年左右時間才學會站起來保持平衡地走路,我們怎可以為學習高爾夫最基本的揮桿動作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呢?
尤其是成年人,他們的肌肉柔軟度大多不如年青小夥子,硬要他們把平常沒多用的腰轉到一個像扭曲了的姿勢,由頸椎到骶椎骨,變成一條垂直軸,令全身肌肉處於繃緊狀態,像條一觸即發的發條!嚴格來說是有些強人所難。
其實三年前,另一註冊物理冶療師及脊骨神經科醫生何應輝也說過:「打高爾夫球姿勢不良,會引致頸部肌肉張力不平衡,肌腱也變得牽拉,維持長時間後,就連正常的頸部生理弧度也會逐漸消失,以致脊椎關節產生退化現象,最後軟骨凸出及骨刺等情況會相繼發生,引發頸痛、上肢麻痺和無力,嚴重時上肢更無法活動」。
姿勢不良影響大
又或者揮桿動作稍有差池,用了「蠻力」而不知,輕則扯傷肌肉(有男士試過連胸肌也拉傷!),重則導致脊椎骨受傷,絕對不能忽視。從筆者個人體驗到,最容易受傷的是頸椎骨C2(axis)和C5,影響到頸部及二頭肌神經,其次是T5和T6的胸椎骨,教練老是叫我們「背脊要直,多轉膊頭」,其實就是把旋轉力重放在這些胸椎骨上。至於控制下盤,發揮腳力的L1-L5椎骨,偶而一失重心很容易傷及。
所以打球前熱身是非常重要。很多時周末看到一批批高球發燒友不到最後一分鐘不湧到發球台,循例做不夠一分鐘的熱身便開球,危險性之高可想而知。其實每類運動有其獨有的一套指定熱身動作。筆者有幸,在二OO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本欄《「高」球「危」類?》也有寫過:「….. 第一天正式學球便遇上了一位苦心婆心的洋教練,他足足花了頭半小時,要求筆者跟着他做了整套專為高爾夫而設計的熱身動作,由頸項做起,直至腳趾;還厲正嚴詞地強迫筆者死記每個動作的功效、次序和最少次數。……」逃過未受過重傷的命運(touch wood)。(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