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有沒有世界盃?
筆者去年8月28日在本欄寫過:「有是有的,但是,從1953年開始,已有所謂的World Cup of Golf 舉辦,不過論轟動程度和榮譽象徵,當然不及足球世界盃,因為每個國家只派两名選手參加。除美國拿過二十三次冠軍外,阿根廷、西班牙、日本、南非、愛爾蘭、德國、澳洲、加拿大和台灣等通通拿過高球世界盃。
還記得1995年在深圳觀瀾湖舉行時,Fred Couples 拍着Davis Love III在補洞賽時奪冠軍,筆者故意把當時紙製的leaderboard字牌取下,要了他們的簽名,保留到現在……」
轉眼十二年,觀瀾湖由五個球場已擴建到合共二百一十六洞,還有東莞最新、全球最大和最豪華的高爾夫會所快將正式開幕, 而World Cup of Golf從2000年至2006年已納入了World Golf Golf Championships 系列,但2007年停止,取而代之,便是今周的第一屆Mission Hills World Cup。這個位於中國南方、世界最大的球會,將連續舉辦十二年世界盃。以筆者一直「追踨」觀瀾湖發展多年間所見所聞;其背後意義,可歸納如下:
高爾夫球有沒有世界盃已不再重要。高球員永遠以獎金收入和個人榮譽為先;將什麼國家隊、什麼世界盃放在高球上,意義其實不大。悠久歷史的萊德盃和近十年的總統盃珠玉在前,世界盃的目前公信力始終有所不及。
反之,這個Mission Hills World Cup可以名正言順說成以創造商機為主,不必轉彎抹角。在今天充滿商機的中國,每個中國人都希望祖國國富民強;借用高爾夫為推動力之一,確能令國際高球社會認許。
但以筆者所知,這賽事除奧米茄為title sponsor外,其他產業的參於未見積極。宏觀上,可能由於這是第一屆舉辦,很多有潛力的中外企業推廣計劃未能落實,還在觀察階段;日後Mission Hills World Cup能否成為中國大南方通商橋樑,目前仍言是尚早。
但在微觀經濟來看,以下的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高爾夫的推動力。今年在東莞一帶的大批台灣廠商,早已買好入場券,以此盛事作主題,邀請一些本不會來的外商前來看球賽,順帶看廠和洽商,亦可見高爾夫球對西方國家的吸引力;而且,亦反映出,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過去十多年來,在全球各地推廣的品牌成效有目共睹。
事實上,今年世界盃已顯然帶起一些在球會附近的掛鈎行業,如住宿餐飲購物等。當日後觀眾人流逐年增加後,這一帶的小市鎮,搖身變成每年一度的高爾夫小鎮也說不定。
另外,在商言商,經營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和鄉村俱樂部這個投資了超過六億美元的龐然大物,還未算入巨型房地產業項目,用上一切有效的市場推廣及收入衍生工具在所難免。
世界盃正好是合乎市場方向的手段,但承辨一次這樣大型的活動所費若干;能否達到收支平衡,筆者缺乏數據作分析,只能靠除商業元素以外無形的收益估計。就是推動中國高爾夫運動的背後意義,方能侷使世界盃在觀瀾湖的實現。
再者,2010年在廣州主辦的亞運會,高爾夫球已列入賽項之一,今周開鑼的Mission Hills World Cup若能舉辦得有聲有色,在一定程度上,可於北京奧運前,讓中國人向世界演示今天中國體育的新形象。(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