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初學打高爾夫球的朋友一定會問過教練應該選用什麼球桿。從消費層面來說,這看來是個非常容易回答的問題,亦早了有個預設滿足大部分人的答案,就是「初學者隨便選些易學易打的球桿便可以了,不一定需要很貴的,將來打得好才換也未遲」。這答案令人聽起來十分舒服,是典型的推銷語調(sales pitch),因為整句話包含了銷售術的圭臯:滿足用家需要(易學易打)、價格/功能比率合理(不貴)和沒懲罰性(將來才換也未遲)。
物料喜好因人而異
但對一些信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樣的答覆未必能令他們信服,因為在學習方法層面上,尤其是在啓蒙階段,他們知道適當的工具能令事半功倍,非常重要,例如學習電子琴和電腦......等等。在以上這些領域上,一般人對學習新奇事物和技能每每有着很大的誤解,認為凡具多鍵紐的東西便是複雜難學的,但卻不了解產品設計應用背後的哲學:就是每多一個鍵便是代表多一個方便初學者使用功能,例如按一個琴鍵整個和弦便響起來;一個功能鍵(function key)便能自動變調或奏出某類終止式(cadence);又或者按一按電腦鍵盤上的一個Fn功能鍵,便能執行一系列預設程序等。
總體來說,鍵是方便初學者學習的捷徑;反之,鍵紐不多的儀器操作必然要求用家長時間學習才能上手。故此,為免嚇怕用家,今天的電腦設計,很多鍵已是埋藏在軟件內,還美其名叫「菜單」。
高爾夫球桿當然沒有鍵,怎樣才叫易學易打的球桿呢?
首先說說桿身主要兩大類:鋼桿身和石墨桿身,兩者分別最大是重量。但不要以為鋼類一定比石墨類為重,石墨桿身受歡迎原因是它的硬度(flex)和耐久力(durability),適合不同打球者力度,而且重量比較輕,如打球者的揮桿速度比一般快和力大無窮的話,選擇鋼桿是必然的。還有,鋼桿和石墨桿的另一分別是,擊球的震盪力傳遞模式大大不同,導致手感不一樣。這絕對是個人喜好,親身試一試,相信自己的感覺便好了。
甜點愈大容錯度愈高
選好了桿身質料和重量後,不要理會什麼扭力(torque)、把手(grip)、仰角度(loft)、斜角度(lie)和一大堆比選購電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專業規格,對初學者來說,筆者認為桿頭(clubhead)的甜點(sweet spot)就是一切。甜點就是相比文首說過的「鍵」。打不打到球,就是視乎打不打到這甜點。對職業球手來說,揮桿動作當然是輕易而舉,但在業餘球手而言,甜點愈大便愈好,術語這球桿叫「容錯度」(forgiveness)高,電腦術語就是fault tolerant值得依賴!
和打網球一樣,舊式的球拍,非打中中間小小甜點不可,後來俗稱「大頭拍」的出現,加大了甜點範圍。高爾夫球桿也是一樣道理,但不是擊球面(club face)愈大甜點便可以,這還須在設計上種種的配合。
最近,美國馬基高(MacGregor)這逾百年歷史的高球用品製造商推出了一系列應用新科技的球桿,其中一項名為「360度麻鋼club face」,擊球面上全無焊縫,得以把甜點伸展到整個杯型的擊球面。擊球失誤便可大大補償,加上中空實體的杯狀設計,反彈力加强,更能配上擊中甜點時美妙的球聲,不失增添打球樂趣。在發球桿(driver)方面,同時最新推出採用雙beta鈦金屬擊球面,也是為增大甜點而設。
馬基高雖是美國老字號,為了更適合亞洲人身型體格,現今在全亞洲地區買到的球桿也是在日本設計和生產的,怪不得日本馬基高總經理關口陽一很自豪地說,馬基高單是在日本的市場,已比全美國的為大。
管中窺豹,單在高球桿設計上,可見日本企業半世紀一直信奉的本土化策略的市場效果。不言而喻,在一些靠進口技術為基礎的中國崛起企業決策者眼中,實具示範作用。(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