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我們一衆周末高球發燒友,從最初學打球的一刻開始,心中已累積起一大堆對高爾夫的疑問。
這本來是學習過程中正常不過的一部分,而高爾夫和上學最不同之處,就是在學校裡我們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老師職責是會逐一為你解答,但在高爾夫領域中,世上至今還未找到一個能為你解答到全部疑難問題的高球教練、高球顧問或高球專家。
神話還是事實?
而令問題更複雜的是,他們以上大部分人可能為了個人尊嚴,不欲有失身分,或力有不隸,很多時會胡亂堆砌出一些似是疑非的答案來敷衍你。日積月累之下,每名高球員,業餘和職業的也一樣,心中存有疑難問題一大筐籮,久久分不出哪些答案是神話,哪些是事實。更甚者,因為人類的天性喜愛扮專家,我們弄清真相前,便把一些誤導性的答案以訛傳訛地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筆者也是和大部分讀友一樣,不是專家,而且心中積存疑難一大籮,不知話俾誰知?可幸,美國體育運動作家約翰森瑪哲(John Zumerchik)十年前寫了一本書,名為《當牛頓踏上發球台(“Newton on the Tee”) 》,是我看過羣書中用科學解釋高爾夫而令我獲益最多的一本。
我喜歡作者開章明義說,我們追求打好球,只有三種方法:一是更改揮桿動作(swing);二是更改手中揮動的東西(clubs);三是改變揮桿的那個人(keep fit)!但放在現今這嚮往「即食」文化、奉行享樂至上主義的社會上,以上三者中最為人樂用的當然是更改手中揮動的東西。
但不可不知的是,高爾夫球的發明和科學扯上的關係不大,科學對高爾夫最大的貢獻只是每當有新產品經過全面科學分析測檢後面世後,科學可以再把產品改良至盡善盡美。
對Weight Shift誤解
所以,這本書主要是先用科學解釋異常複雜的雙擺鐘(double pendulum)揮桿動作,繼而告訴我們什麼是神話,什麼是事實。例如:Weight Shift 我們一般以為是指上桿和下桿時把身體的重心從左腳移到右腳再還原,但原來真正的是指上桿時,左腳的重心從腳踭移到腳尖,右腳則相反;下桿時則分別相反。Weight Shift是身體前後弧形擺動,而不是左右線性位移。
另外,很多人以為正確的揮桿平面(swing plane)決定一切。本書作者指出世上是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揮桿平面,太直或太平的揮桿平面也可以做出一樣的桿頭加速和擊球速度;揮桿是手臂,腿和身體的配合,與揮桿平面的角度關係不大。
接著作者在第四章〈Getting the Ball from Here to There〉和第五章〈Clubs and Balls〉一共花了百多頁篇幅詳細闡釋高爾夫球的飛行原理,表面的dimple作用為何,高爾夫球的三種物理動態(Bouncing,Rolling和Skidding),球桿和推桿的物理結構,物料的選用和設計原理。可以說得上一切高爾夫球運動背後的科學原理書中也有觸及,而且就算你不懂物理也很易明白。
六類高球發燒友
最受用的是作者把我們一衆周末高球發燒友的揮桿動作歸納成六大類,分別教我們如何選購合適自己的球桿。
我們都知道,除了心理上外,不是每種新產品都可以令我們受益,與及認識多點高爾夫物理也不保證你的球技定會進步,但如果你想解開多年來打不好球的心結,此書最中聽的一句話是——高爾夫球看似簡單,但本質上是一項異常複雜的運動,不是每人都可以打得好的!(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