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位於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的大衛利百特高爾夫學院(David Leadbetter Golf Academy),正式在中國首次登陸(見2007年4月17日本欄);去年7月,這位世界第一高球教練的長子安迪利百特(Andy Leadbetter)正式入駐東莞,成為該學院總監兼教練。
子承父業,有着中國人的倫理色彩;望子成龍,中外皆一。安迪四歲開始跟父親學球,二十多年來,可說是大衛的最「老」學生。
兩周前,筆者有幸與這對高壇父子兵作面對面詳談,藉此瞭解這位教練的高球哲學,並順帶窺探一下作為以自創一套教學思想的父親,怎樣教導自己的兒子打球。
安迪一開腔便有著西方人一般的坦率性格,直言西方長大的孩子通病是不耐煩、不愛聽父母的話和自以為什麼也懂;就算自己的父親是美國總統,他說的話亦一概聽不進耳。在旁的大衛表情唯唯是諾,也忍不住插嘴,他說這和中國家庭很不同,尤其在實施了一孩政策三十年的中國,父母往往愛子心切,為把子女催谷成才,處處控制他們,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例如在其佛羅里達州總部學球的中國首徒胡牧,有時他也會勸胡牧爸爸要讓孩子放鬆一下,不要迫他太緊。
學球應順其自然
筆者心想:莫非調教中國孩子的父母也是教練的工作範圍?大衛續說,至於好處方面,中國孩子就是全盤投入(fully-committed)、紀律性強和目標明確。
同時,大衛亦就此帶出過早催谷孩子的反效果,他認為現今三十多名LPGA南韓女子高球員剛在二十歲出頭已打出成績,是早期苛刻訓練的成果,但她們需要的是充電(recharge)。
若身心得不到平衡,恐怕她們二十五歲後會逐漸burnt out。而職業高球員的黃金期應是從二十五歲後才開始成名,一直打下去,才能保持雄心、競爭力和優勢。當然,他並不是說不應太早學球,而應是順其自然才最重要。
培養誠實正直性格
筆者趁機問大衛一條假設性的問題:「如果一位富爸爸帶他的十二歲孩子到你面前說,他現在就把兒子交給你,希望他兒子有天能成為職業高球員,你會怎反應?」
大衛連忙乾笑兩聲,說這條問題並非假設,很多人已問過他了。他續答,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說一點沒保證也沒有,其實最關鍵的是這孩子喜不喜歡高爾夫。怎樣知道?一看便看得出來,例如不用逼練球,眼神充滿好奇和好學等。大衛補充說,無論如何,做不做職業高球員不重要,學習高爾夫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的確可以打開很多方便之門,培養出誠實和正直的性格已是畢生受用。
面對這位早已放眼世界,亦是全球二十八所大衛利百特高爾夫學院的始創人,筆者再問他一條有點天真和傻的問題:Why take golf lessons?(打高爾夫球為什麼要學?)可能同樣問題大衛已回答過數千遍,但他仍不厭其詳地說,很簡單,因為「golf is difficult to learn on your own(因為高爾夫球自己是很難學的)」。
每人學球的目的也不同,認真的和只是作為社交上需要的也有,故此大衛亦以因才施教見稱;世上是沒有兩個相同的swing。大衛強調學習高球不論能力和年齡,都能循彈性教學模式,學習到高球全面的技術和享受到當中的樂趣。
有教無類桃李滿門
筆者向他說中國的孔子也是有教無類的倡導者,可惜弟子三千,賢人只得七十二。話未說完,大衛已打趣地說,他沒孔子厲害,他的學生只有二千九百多人,賢人有多少也就估計不出來了。不用說,他們當然包括廣為人知早期的費度(Nick Faldo)、艾斯(Ernie Els),魏聖美(Michelle Wie)、羅斯(Justin Rose)、賀維(Charles Howell III)和Nick Dougherty等。
至於筆者問到他,最近艾斯轉投老虎活士的教練哈蒙(Butch Harmon)門下有什麼看法。大衛不諱言,他們的關係已有二十多年,是時候分開一下,艾斯的問題是他實在太疲累了。(按:艾斯自三月初贏得了本田精英賽後,過去七場比賽已五次被淘汰,包括上周的紀念高球賽。)
大衛和艾斯的關係可用中國人常說的「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來形容,但把自己兒子安迪的名字押上大衛利百特高爾夫學院去,卻是親情無價,舐犢情深。看來安迪面對的壓力也不少呢。(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