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本欄說到高爾夫發燒友與中國導演馮小剛大談高爾夫,內容涉及一些中國內地民情和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和中國大部分人對高爾夫還存偏見。
然而,高爾夫已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比賽項目之一,2016年更將重返里約熱內盧奧運。廣東省內火炬傳遞首站在中山舉行,中國著名高爾夫球手梁文沖專程從廣州趕回中山參加火炬傳遞。
「身為運動員,能夠有這樣的經歷,在自己心裡也是很感慨的。」梁文沖在博客中表示,同時不忘對高爾夫運動的推廣:「希望這次當火炬手,能夠讓更多人認識我們中國高爾夫」。
無可否認,高爾夫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認受性與日俱增,而自詡為國際城市,早已與世界接軌的香港,不久前竟然還有人在大眾媒體中暴露自己對高爾夫的無知。今年六月三日世界盃舉行期間,王建元教授在香港電台第一台《講東講西》節目中「講波」(我們在香港已習慣凡有任何國際體育盛事,九不搭八的人也可以在各大媒體上加把嘴),不知何故突然由講足球變成閙高爾夫:「我對高爾夫最反感,我真不明香港還沒有人閙過,第一就是斬哂的樹,第二是很少人玩仲要俾咁大塊地,第三這不是個spectator game,可以俾十萬人睇,參與性極低……。」
教授無的放矢
王建元教授留學美國,身為學者,對事物的一知半解甚至是不求甚解,無的放矢,憎恨高爾夫球,真令一眾高球發燒友汗顏不已。筆者對此等只懂看事物表面,不負責任的妄論已司空見慣,動氣已動過數百次,十多年來寫也寫過很多次。
豈料,今年十月六日,無線節目《新聞透視》中主持人吳璟儁在最後結言時說:「……有冇試過郊遊的時候見到好靚的山景、海景,點知突然間多咗一些貨櫃場,高爾夫球場或別墅,大煞風景呢? ……。」我一聽到,整個人跌了落地,高爾夫球場更是可以大煞風景!那麼最近在香港哥爾夫球會毗鄰的天巒樓盤豈不是要以賤價待沽?
小小一名無線記者/編輯小姐何嘉敏,也可以憑她的無知「老作」,香港人對高爾夫的偏見,還有什麼無所不用其極?無他,大部分人反對高爾夫的基本原因只得一個:他們不懂高爾夫,卻把高爾夫這圖騰聯想到一切負面卻不真實的效果去。
筆者早於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在本欄《拆解高球反對派三大謬誤》一文中說過,反對高爾夫,理由來來去去不出以下三點,在此忍不住再覆述一次。
首先,高爾夫形象是貴族運動。對,一百年前高爾夫是貴族運動,當時網球和桌球也是。美國和歐洲早已把高爾夫平民化,今天連深圳也有高爾夫公眾球場了,花一、二百元便可打十八洞。但平民化後,有錢人還是可以打他們小圈子貴族式的高爾夫,還是熱衷付龐大入高爾夫私家俱樂部會費,作為應酬及社交基地。這和成為賽馬會、香港會、遊艇會等會員一樣,是身份的象徵,高爾夫只是其中一項,為什麼不可?
有錢人玩意 於理不合
單以這是有錢人玩意來反對高爾夫亦於理不合。就如反對富豪在香港包女明星卻對港人到深圳包二奶沒意見,這不是討價還價的協商,要反對則要以敗壞道德倫常觀念去全盤否定,不是以消費多少來衡量。高爾夫是公認健康的活動,怎能以有錢人玩意這前提來反對?當然,今天打高爾夫可以很貴,但亦可以很便宜。有錢人和一般人也可以選擇打高爾夫,但這絕對不是只是有錢人的玩意。
談到反對派除以高爾夫是貴族運動為理由外,最多人亦愛說高爾夫不環保。高爾夫球場十分遼濶,可能橫跨數個山頭。開闢一個球場,環保人士一定主觀聯想到開山廦石,破壞自然生態。這種對號入座式結論,一般人最易認同。這也難怪,環保和高球對立,舉世皆然。不過,環保人士不知的是:現今在美國每一個新球場落成後比球場未落成前更環保!
而且,很多團體和守則包括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or Golf、Golf Cour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nd Protection Manual for Golf等已訂立很多標準和審定。
看看我們香港西貢滘西洲公眾場,十年來亦獲環保獎數次。這本來是個荒野小島,祗遷徙幾户人家,保留大部分植物,變成三個球場。由沒人管理的荒地變成有人管理的球場,原來的野生禽鳥比以前的更多在此棲身,有何不環保?
再說到觀瀾湖,本來那處也是荒農地,因為興建球場,投資者花巨額費用,設計地勢、買樹苗種植、做排水、鋪草和安設自動灌溉系統等,令十年後十多個球場萬多棵樹,二百多條球道,創造出一個新的大自然。興建高球場,其實是用錢打造出來的環境生態;破壞環保,乃一廂情願的說法。
創造新大自然 怎不環保衛?
沒做好功課的環保人士,一聽見興建高爾夫球場,反對也來不及,前幾年連累到香港某財團在大埔附近興建球場的計劃不得不擱置。香港土壤,始終孕育不出高球文化。今天,如果環保人士要反對政府正在招標在大埔珀麗練習場興建十八洞高爾夫球場的話,務求他們今次要好好地做足功課,因為那地方本來就是一個垃圾堆填區,興建球場才是環保。
又順帶提一提廣州的麓湖球場,這本來在鬧市中心的一湖死水,亦是何鴻燊和已故霍英東先生繼一九八五年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球場中山温泉後另一投資。幸好當時的市政府規劃師(他曾在香港大學深造過),備受壓力也夠膽批准興建球場。雖然興建期間遇上暴雨令山泥傾瀉,令裝置排水工程困難重重,但幾經挫折終於在一九九六年落成,成為廣州市污濁晴空中難得的「市肺」。
最後,反對派又說高爾夫是小眾活動。驟眼看來,山嶺上綠油油大片草地,只有四五個人霸住在踱步,浪費資源,不合乎大眾利益。但他們看不見的是:每個球場周末日每天也有二百多人排着隊,四人一組一組在等開球,尤其現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打球的人更多;事實上,有點名氣的球場,用人滿之患來形容球場使用率更貼切!
球場人滿之患
香港現今估計有超過十萬球友,在這列入貧富懸殊見稱的社會上,我不奢望香港特區政府能熱衷推動高爾夫運動,只是不想高爾夫這圖騰,被無理扭曲!
但事實擺在眼前,上文提過的王建元教授在電台自以為是踐踏高爾夫,無線記者何嘉敏高爾夫球場大煞風景言論可料以後還不絕於耳。幸好,我們高球發燒友大多是有識之士,雖然「我不認同你說的話,但我誓死也捍衛你的發言自由(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只要他們對高爾夫存偏見,暫並没進一步做出歧視行為,已是不幸中的大幸矣。(後補:拆粉嶺舊場建議終於在2018年最後一天出場,由香港人對高爾夫偏見落實變歧視了!)(完)
#####
本文原於《信報》分兩天刊出,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