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高爾夫是項危險的運動,可能會引來很多人反駁。當然,把高爾夫和其他具爆炸力和高速運動相比,例如賽車、拳擊、滑雪和足球等,高爾夫表面看來只是一種慢吞吞休閑玩意,但這運動確實潛在一定程度危險性。本文撇開因環境引致的意外───如被球擊中、翻了球車和雷擊等不談,只集中在高球運動上可能引起的身體受傷。
強身體所難
首先,嚴格來說,我們身體四肢的生理構造,除了適合在球場中基本的走路活動和握桿的需要外,上帝根本沒給我們設計用在打高爾夫球上所需的;反而,當我們如要作出一個完美揮桿動作時,便得要違反身軀上很多日常慣用筋肌和關節的移動常規。
學習打高爾夫,其實就是從新再學一套另類的肌肉和關節操控。試想想,嬰兒也要花一年左右時間才學會站起來保持平衡地走路,我們怎可以為學習高爾夫最基本的揮桿動作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呢?尤其是成年人,他們的肌肉柔軟度大多不如年青小夥子,硬要他們把平常沒多用的腰轉到一個像「脆麻花」扭曲姿勢,把頸椎到脊骨,變成一條垂直軸心,令全身肌肉處於繃緊狀態的時候,教練才像很滿意地說,太好了,這才是像條一觸即發的發條!真有強人所難感覺,說白了就是我全懂但是永遠做不到。
加上很多初學者往往被電視上球星輕鬆美妙的球姿誤導,以為這只是極之簡單的動作,不理會背後需要從小開始正規鍛練出來的必要條件,便貿貿然自行拿起球桿來自由發揮。本來這種像靈猿類動物的仿傚行為是值得鼓勵的,但因缺乏了適當的熱身及循步漸進的學習,每每便把筋骨弄傷。
筆者當然不會怪電視台播放高球節目時,沒有播放出「以下動作是經長期專業訓練,兒童(成年人?)切勿模仿」之類的警告字句,但高球的潛在危險性,偏偏正是因揮桿動作不正確或熱身不夠而引起。
就算是打了高爾夫球多年的球友,肌肉扭傷甚至嚴重到從此不能再打球的例子時有所聞。筆者比較幸運,第一天正式學球便遇上了一位苦心婆心的洋教練,他足足花了頭半小時,要求筆者跟着他做了整套專為高爾夫而設計的熱身動作,由頸項做起,直至腳趾;還厲正嚴詞地強迫筆者死記每個動作的功效、次序和要做最少次數。
多年後,他教了筆者的揮桿技巧早已不復記,但他傳授的那套熱身動作,筆者到現在倒還能依足師傅叮囑,每次打球前必預留一刻鐘,做完熱身才下場。但多年前仍逃不過受傷的命運,那是在內地一個用不及格的人造草皮的練習場上,為練習一個新學回來的動作,一不留神猛力打到草皮上,震傷了手肘,針炙了半年才能再打。這些受傷例子無數,可以說是差不多凡打高球超過一年者必然受傷過,猶如喜歡滑雪卻未打過石膏者不能說懂得滑雪。
熱身要做夠
今月初有港報章引述註冊物理冶療師及脊骨神經科醫生何應輝說:「打高爾夫球姿勢不良…..會引致頸部肌肉張力不平衡,肌腱也變得牽拉,維持長時間後,就連正常的頸部生理弧度也會逐漸消失,以致脊椎關節產生退化現象,最後軟骨凸出及骨刺等情況會相繼發生,引發頸痛、上肢麻痺和無力,嚴重時上肢更無法活動…」這說法聽起來非常駭人,但考慮到醫生慣性的專業口吻,誇張一點也情有可原。
始終,本着對初學高球者勸戒之心,無可厚非。反正,這些言論,對上了「綠色鴉片」癮的高球愛好者起不了阻嚇作用;當球癮發作起誰也擋不着,馬上得要衝到球場「爽一爽」,惟望他們做夠熱身工夫,諸事大吉矣!(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