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文字媒體一直是種很獨特的媒體,它有着體育運動、資訊、文化、知識、休憇和高消費讀者的屬性。一方面可以是本極端專業的刋物,另一方面亦可以是本介乎專業和普及之間的讀物,尤其是在香港這種畸型的出版文化環境下,林林總總的周刋充斥報檔,以香港人一貫的營商作風,只要有讀者,只要淫審處大人高抬貴手,什麼刋物也會出現。
但出版一份高爾夫球報刋,從任何角度分析,在傳統出版商看來,也實在只是一樁針對「小眾」口味,經濟利益受質疑的商業行為。容筆者以《信報》作一粗略比較,回顧《信報》一九七三年創辦初時,主要是靠報道財經新聞為主,亦是有賴一群「小眾」精英讀者支持。《信報》今天的蜚然成績,當然有賴創辦人有目共睹的努力和辦報理念的堅持,以報道香港財經新聞、普及金融知識為己任,在推廣文化和藝術方面亦不遺餘力,今天《信報》享有高公信地位,成為屬於香港的品牌,實非僥幸。
再者,近年筆者有幸在此寫高爾夫,在相當程度上亦反映出《信報》與時並進的開明作風,能適時迎合香港精英讀者逐漸融合高爾夫文化的趨勢。
球場落成感染力強
說起來,這和本周香港一份嶄新的高爾夫球周報出版理念有些相似,囫圇吞棗地來形容,便是把高爾夫球新聞代替了財經新聞。筆者身為熱愛打高爾夫球的香港寫作人,亦有幸參於此周報的催生過程。憮心自問,在構思分析和寫作的心路歷程上,確實受到創辦《信報》的歷史影響。
另外,這高爾夫球周報面世,也帶給一己良多感觸和憧景。
首先,香港高爾夫傳媒曾經在亞洲有過一段短暫的領先地位,但只以英文為主。之後香港人漸漸參於高球活動,尤以十多年前內地球場開始紛紛落成,加速了高球的感染力。猶記得,當時高爾夫雜誌式刊物全是外國英文版,但已令筆者讀得愛不釋手,偶爾在台灣發現中文高爾夫雜誌,更驚為天大喜訊。之後卻發覺,台式翻譯對香港仔來說是異常艱澀難嚥,消弭閱讀興致之餘,更要閱讀同一文章英文版對照,事倍功半之至。及後,香港和內地的中文高爾夫雜誌式刊物相繼出現,又是處處翻譯馬虎,很不是味兒。
日韓高球雜誌選擇多
當時筆者已加進中文高爾夫寫作行列,但文章只有零碎式發表在高爾夫和一些消閒雜誌內。那時是筆者商旅日本和南韓期間,驟見街上報攤疊得高高厚厚的高爾夫球雜誌,每周也有三、四本不同類型的出版,例如教授球技和推介最新球具的、介紹環宇球場、最新潮高球服裝的和甚至是高球漫画的,包羅萬有,令人咋舌。當時筆者內心萬分期待,一本真正屬於香港人的高爾夫刋物快快出現。
轉瞬間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時移世易,香港回歸了十年,神州大地球場滿布,參於高球運動的人與日俱增,但高爾夫文化還正在萌芽,筆者希望今天這本旨屬於香港人的高爾夫刋物,能做到尊重中國球壇、照顧中文讀者,最終成為一本從香港出發,確定能在國際高球文化中樹立的媒體。(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