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今天航運業多發達,五大洲的距離扯得多近;無論互聯網的泛用無遠弗介,逐漸形成一個虛擬合一的地球村,但人類不會演進成一個大同世界,烏托邦只是Sir Thomas More虛構的,因為不同種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們,依然有著捍衛本土傳統的強烈意識,一代傳一代地延續下去。
高爾夫球場在不同地域的發展異同,也可作為一個好例子。
今天的蘇格蘭球場,還是強調那種十四世紀遺留下來的凋零感,蒿久的蘆葦在淒愴風中搖晃,遙望霾晦的小水平線上,依稀矗立著幾柱亮起殘光的燈塔,四方圍著的像還有鐘樓駝俠看守的古堡,堅決地桿衛著這高球發源地,讓來 “朝聖”的球友緬懷一番。
美國令高球平民化
高爾夫傳到美國後,球場當然要大美國化、年輕化、標準普及化和科技化。美國人受不了高爾夫球的繁文缛節,索性把它簡化和平民化。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國本土球場如雨後春筍的滲入每個州每個郡。艾森豪總統心底內曾希望每個美國人隨時隨地也可以打高爾夫球。球僮改用球車替代不是好了嗎?反正一百個美國人九十九個也懂開車,汽車工業就是美國本土特色啊!
高球傳到日本、南韓和台灣,這西方高貴社交場地當然以服務至上。打一場愜意的球,最重要是打得舒服、流暢和完善的配套。球僮成為最受重視的一群。他們一些畢生貢獻給球會,功不可沒。他們當中最優秀的,提供服務水平之高,比泰國這號稱以優越服務行業掛帥的國家,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日韓球僮的服務態度是發乎內心的。他們永遠禮貌周到,永遠懂得在適當時候做最適當的事。從開球的第一分鐘開始,他們都是誠心誠意地祝福你打得一場好球,無論你的球技多麼的不濟,他們都會虔誠為你祈禱;無論你的脾氣多壞,你也找不到藉口責怪他們;打完了球後,他們也不會硬要你給小費,但知情識趣的球友,總會預先準備好一盒禮物送給他們,以表謝意。餽贈禮物,本來就是日、韓本土文化。
中國「包羅萬有」
高球傳到中國,球場內鱗次櫛比的小賣亭,桑榆柳蔭的球道,潺潺流水的溪澗,美不勝收之餘,惠風和暢,游目騁懷。富歷史性的球場所在地,一些更教人發思故之幽情。
同時,不要忘記,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個包容性甚廣的泱泱大國,不怕高球起步遲,短短的二十多年間,歐、美、日、韓、台、泰式的球場已在各大城市中國化起來。球會之間的良性競爭,不得不各出奇謀,硬件和軟件相繼提高,確是中國球迷之福。
中國高球場有什麼特色?一言以蔽之,包羅萬有!
烏魯木齊球場具風味
雲南玉龍雪山全球最高最長的球場是一絕,麗江古城世界遺產湖畔是二絕,更絕的是,數年前,一位來自新彊烏魯木齊商人到了深圳,學懂了打高爾夫球,回鄉後苦於無球可打,遂邀請一代球星兼球場設計師積‧尼克斯(Jack Nicklaus)為他設計球場,但尼克斯實地視察後以烏魯木齊的泥土太鬆不宜建興高爾夫球場為理由,婉拒他的拳拳盛意。但他對高球熱熾之心未減,决定自行興建,今天在這舉世聞名古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處,有着這座全世界離海洋最遠的高爾夫球場,據稱已累積了三百多名會員,全部是他的同鄉;這仁兄亦是球場唯一的教練,會員全是他的高球高足。
筆者未及作嚴格體檢,未知能否到此解作「優美的牧場」的烏魯木齊一遊,但也能幻想到在駝鈴陣陣、耗牛聲聲,充滿維吾爾族風情的高球場上揮桿,是何等風味。高球場的本土性,以此為最吧!(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