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藩在他2004年12月的一篇文章〈疇人的寂寞〉(見書《看雲聽雨》第四十四頁)中寫道:「……目前,常常有人說我們急需通識教育。但問題又出在通識教育的內容為何?通識並不是再加上一本幾百、甚至上千頁的大書,包括上下古今的各類學科,強逼學生背誦 …… 倒不如幫學生發展出一種專門的嗜好或技巧,可以使他們自我享受、繼續學習一輩子。比如彈琴、唱歌、作詩、畫畫、下棋、寫字等等,向深處發掘,向高處發展。換句話說,至少維持一個與外界相通的出氣孔,可以呼吸,不至於窒息而死。」
筆者估計陳教授未及接觸高爾夫球,不然他肯定會把學習高球列入「專門的嗜好或技巧」之一。嗜打高球的家長一定同意,高球正是陳教授所說的「可以使他們自我享受、繼續學習一輩子」的嗜好。
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2006年9月4日筆者在此欄亦寫過一篇〈藉打高爾夫上通識教育課〉文章,文中筆者自行把通識的定義濃縮為知識的整合。學習高爾夫,就是學習通識。學習通識可擴濶我們國際視野,在事業和心靈上提供更多選擇,可謂是立足二十一世紀的必備條件。
現今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城市中,每天接觸到的無處不是糅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藝術、商業、歷史、人文學和哲學的應用。而美滿人生,應是須要懂得如何在學習或工作之餘,找到均衡精神寄託。
為什麼高爾夫可以說成一門通識學問?因為它包含了科學追求真相和準繩,與及藝術注重涵義和反應的屬性。在科學上,作為打球者,從初學打球開始,一般人最關心是球桿(club)和揮桿動作(swing)的身體配合。深研下去,這就是物理,受着離心力學、量矩、推力常數、流體阻力學和人體力學等等的約束;這亦是金屬化學、熱能學和物質學。每天推出市場的新球具,就是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來滿足球員追求完美的極限。從看一輯IBM製作的「The Science of Golf 」DVD,便可以概觀高爾夫背後的泛科學。
繼而從打球時要求球員的四本領(faculties)包括長打(long game)、短打(short game)、推桿(putting)和球場策畧(course management)來分析,更可視為商管和人生哲學的圭臬。
例如:長打表面上很威風,但背後是受著「矩離和準繩度成反比」(distance at the expense of accuracy)定律制衡;像很多商業决定,總會遇到類如上述兩難之際,這時往往有賴決策人的經驗和果敢才能力保不失。短打表面上以為只是輕輕一挑一撥的本領,其實是反映多年努力鍛煉成果,像危機管理上,旁人看到是決策者漫不經心的一句指令便化險為夷,真實的是當事人發揮累積多年的經驗,揹着災難性後果,飽受的壓力下大膽的決定。
推球入洞勝負關鍵
推桿入洞前看來只是小小一個簡單動作,然此才是勝負最後關鍵。之前無論我們打得多好,還要確確實實把球推進了洞裡(sink the ball)才算完成。高爾夫不容許半途而癈,尤其是愈短矩離,愈忌掉以輕心,無論你多接近成功,進了才說,世上沒人有興趣聽你說怎樣偉大地失敗。
球員正如商人,失敗了可以反省,但不須要說,也不須要認錯,因為市場已給了他們犯錯的懲罰。
球場策畧就像挑戰自己的野心和判斷力。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下,自已能力是否足夠跨越球場預設的陷阱?人生滿途荊棘,若能忍一時之氣,避過大劫,信心倍增;相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屢見不鮮。
高球通識之餘,放眼金融海嘯下的今天,連百年老號GM也宣告破產,我們怎不唏噓?此刻,在高球小小宇宙裡,讓我們拋開一切勝負榮辱、莫名困惑、心緒無奈和人際無常,維持一個像文首陳之藩說「與外界相通的出氣孔,可以呼吸,不至於窒息而死」的境界,也可以說是一個新啓迪吧!(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