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是香港球迷每年的最佳打球季節,各式各樣的高球慈善賽也特別多。而每年在觀瀾湖舉行的東華三院「歡樂滿東華」更是重頭戲之一。
今年的冠名贊助商是康馳集團,捐款將撥用於擴展「活得自在」安老服務,對人口日益老化的香港社會別居意義。
事實上,高爾夫球與慈善活動掛鈎並非始於今日,在世界各地流行已久。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的是,連美國的職業高爾夫協會(USPGA)本身亦可以說是一所非牟利慈善機構,每年捐出的款項比全美各體育運動慈善捐款合計起來更多。
USPGA慈善捐款最多
以上令我從利己主義(individualism)掛帥的高爾夫球比賽聯想到慈善活動代表相反的利他主義(altruism)。雖然利他主義心理學、動物行為學、遺傳學和神經科學上有不同的詮釋,在不同宗教中更有不同的演譯,但高爾夫的確差不多全是為一己榮譽作戰,獎金亦是個人獨得(不計給球僮的bonus),乃百分百「利己」行為,在這框架中,「利己」如何能和慈善活動的「利他」結合呢?
至今我能想到最佳闡釋,不得不從歷史上傳統高爾夫球會的建立目的說起。
傳統高爾夫球會的目的,乃始於一撮熱愛高爾夫的人士,他們大多是事業有成、在社會上有着貢獻的一群,在球場上也共享同一理念,意識形態上亦一致;他們興建高爾夫球場,或加入成為會員的主因,或只是組織一個地域性兼行業性的協會,就是大家認為需要一處方便打球、社交和休憇的私人空間。
及後,會員之間發展出來的關係,乃建立於一份無形的交情,屬於所謂一種弟兄姊妹情,fellowship。這種起源自宗教上的communion密切關係,正是一個真正傳統球會、一所私家俱樂部或甚至只是小小一個高球協會的使命和涵義。而延續這種fellowship精神,和利他主義同出一轍,就是結合高球慈善活動,造福人群。
慈善(Charity)中外觀念不同
但話得說回來,慈善(charity)這兩個字背後的意義,中外觀念有些不同。Charity是神學上三種美德之一,是一種無私、無條件和自發的博愛(agape);而中國人做善事大多信是「種善因得善果」、「行善積德」和「福有攸歸」等,多少帶有點受佛教影響的因果和輪迴色彩。英語世界中做了很多善事的人叫慈善家(philanthropist),字源是「愛人」(to love people),捐錢的只叫捐贈者(donor),中國人捐多少錢也一律稱為「善長人翁」。
而一些中國富豪級的「善長人翁」中,他們意識上只認為自己的財富是一己努力的成果,這本無不妥,亦是事實;但西方人每每多了份對神的感恩(grace),而不是中國人認為得自「祖先有靈」、「家山有福」、「陽宅納氣」、「陰宅合卦」和「拜得神多自有神庇祐」等所賜,故此他們做善事的心態有所不同,有些只是捐錢了事。
不要帶傷殘兒童到球會答謝
極端的例子是多年前在一次募捐活動中,有個別內地球會董事長說,錢他是有的,要捐多少他也捐,但千萬不要帶那些受惠的傷殘兒童到球會答謝,這會影響球會的形象,球會不歡迎他們。
再說西方高球慈善,救災扶貧的高球賽當然不少。但除了捐錢之外,外國高球明星例如Nick Faldo、Jack Nicklaus和Gary Player等,他們在不同場合曾多次說過感恩,感謝高爾夫球帶給他們的一切名和利之餘,亦認為這是上帝的恩典。
香港文化接近西方,香港大部份成功人士每日努力工作,出人頭地後也沒忘記自己是多幸福。做善事他們大多願意,心態也多出自感恩。回饋社會,這是香港之福。(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