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球友大多是以前的IT同業,很奇怪自已寫了高爾夫球文章十多年卻甚少寫到golf與IT的關係。我只依稀記得1998年寫過一篇有關當時微軟的蓋茨(Bill Gates)為了提升公司的形像,親身上陣與Callaway合作一則電視廣告,在〈六十分鐘時事〉節目廣告時段中播放,替新的一系列Big Bertha球桿宣傳。廣告中他說五年前才學打高爾夫球,it was humbling,他非常喜歡打球,但打得不好,非常沮喪(frustrating)!
蓋茨打球humble又frustrating
筆者當然不能代表香港IT人,但相信他們大部分都會同意蓋茨以上的說法。趁上周五香港管理學會(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HKMA)在粉嶺哥爾夫球會舉辦的周年慈善高爾夫大賽中,我問HKMA的IT Management Club主席Norris Hickerson,他說也有同感。以前的香港IT人和蓋茨一樣普遍比較遲學打高爾夫球,當然蓋茨遲學球的原因和我們在香港的很不一樣,因為他要創建微軟嘛!但遲學球的後果是一樣,只能成為一名平平無奇的humble golfer。
十三歲已跟爸爸從美國田納西州來港定居的Norris說,他每年參加這接近三十年歷史的慈善高爾夫大賽,記不得多少次了,只記得他第一次來的時候還未懂得打高爾夫球,來參加頒獎禮的目的是每年學會都會透過這慈善賽籌款和拍賣,善款乃用作資助八名香港學生攻讀大學電腦系,非常具社會意義。後來多來了才學打球,無可避免便愛上高爾夫球了。
高爾夫球對IT人的魔力是毋容置疑的。但和吸引其他一般專業人士打球的出發點可能有少許分别,成功的IT人基本上一定醉心電腦,與及熱愛應用電腦來解决生活上的現實問題,心理上慢慢地養成的職業病就是視技術、邏輯至上和「無情」地追求完美為生命中唯一意識形態。理順地,遇上高爾夫這個有稱為超現實(surreal)的深淵,很多IT人一旦墮進去,不自覺地便把高爾夫相等於一個十八洞的application(即是現今簡稱的apps);不同的球場、不同的洞有不同的specification,需要不同的algorithms,不同的program,寫好這些program需要很多libraries,subprograms和subroutines,我們要電腦硬件受命和滿足我們的要求,最終都要回到指令(instruction set)的層面去,指令才是一切!
所以IT人學打高爾夫球與常人有别,我們喜愛指令。但同一個高爾夫球,同一個揮桿動作指令,放在不同的CPU(即我們還未退化的腦袋)和peripheral(即不聽話的身軀)上,execute出來效果往往不統一,unpredictable,還有很多bugs,每次到練習場怎debug也沒完沒了,這就是令IT人包括微軟的蓋茨口中所說沮喪的原因。
IT人「無情」對高爾夫球「無情」
本來,高爾夫球「無情」的屬性正好迎合IT人「無情」地追求完美的性格。高爾夫球「無情」是因為它不會認得誰在打它,李嘉誠打它也好,下任特首、男性或女性、就算是長毛打它也好,它不會賣脹;它只是按照你的指令作出物理性位移,絕對「冇情講」。而然,更令人沮喪的是,高爾夫球「無情」之餘,更矛盾地要求我們處處也要用「心」去打。果嶺上一個四呎的推桿,我們是要用「心」去推的,就像一套百分百bug-free的軟件,沒有「窩心」的介面(interface)也贏不到用戶的歡心。
說到底,高爾夫是天、地、人、氣合一的活動,IT主導人類的未來,除了冷冰冰的科技外,還要融貫天地人氣,這才是IT行業的大趨勢,亦是成功IT人的不二法門。高球場上,喜見香港愈來愈多IT人打高爾夫球,還有更多年輕人和女球手加人,樂在其中,香港IT的新一代,不會再humble矣。
一如以往,每年慈善賽的贊助商不甘後人,今年計有微軟、HP 、EMC、SAP、中信國際電訊(CITIC Telecom CPC)、PCCW 、BT、Karin和VPAR(Real-time Scoring System供應商,詳見日後另文)等。旦見各大IT公司翹楚在頒獎禮上濟濟一堂,不分彼此,河蟹IT高爾夫,香港之福!(完)
#####
本文原於《信報》以〈河蟹IT高爾夫〉為題刊出,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