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名片上印有MBA(商管碩士)名銜的,都是天之嬌子,尤以在哈佛、賓夕凡尼亞和史丹福等商管名校畢業的,更像高人一等。今天MBA雖貶值不少,但仍然還有不少人願意斥巨資慕名修讀。
在內地,攻讀MBA的風氣更是熾熱非常,但中國內地大學開設的MBA學額遠遠供不應求,吸引不少海外大學到中國開辦一些費用昂貴的濃縮或遙距課程,讓已取得大學學位的年輕人無須放洋也可拿到MBA。不用說,這背後也是一門賺錢的大生意。
內地的MBA可謂中門大開,只要你有心、不太蠢、儲夠錢、肯花時間和夠毅力,MBA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其優越和神秘感已褪色。
讀MBA可以「頂波癮」
筆者在廣州的一些球友,最近也報讀了MBA,他們每周六、日公餘要上兩整天的課,沒時間打球了。但一些球友對筆者說,讀MBA可以「頂波癮」!因為讀MBA和打高球本質上很相似:
商管講求策略(strategy)、效益(effectiveness)、創新(innovation)、人事決策(people decisions)、危機管理(risk management)和紀律(discipline)等,這些和我們打高球的要求一樣。
例如,我們如要做到最好,每打一個洞前便須想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策略;攻果嶺時,選桿要講求最佳效益;每天都有新科技新球桿推出,我們要懂得如何採納;打逆境球時,更要妥善處理自己心情起伏,不要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實力;面對危機如何化解和善後;當然,我們還要遵守球例和勤練球。無疑,他們所說是對的,這些條件亦正是今天中國大企業所需要的;不過,卻使筆者想起多年來對MBA的見解。
說得銅臭一點,MBA之盛行,只不過是三十多年前美國人把商管當作科學來研究,大前提是斷定營商就是一個有機(organic)實驗。這實驗有了一個賺錢主題後,我們只要把一大堆公式,扣對在一個既定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上,再挑選適當的人種,填滿每類不同功能崗位,然後籌來足夠的天使資金,一鋪灑進這商業機器,像啟動一輛汽車時,入油、插匙、打火、入檔,go、 go、go, turn、turn、turn!
力求去除人為因素
這機器怎會不賺錢呢?什麼?不賺!對不起,但模式依然是對,也許只是氣候環境變了,或某些公式用錯,或某些人錯置罷。我們只要再計算過、換人,仔細再計,再換人……(失敗了最新的解釋可能是《Black Swan》*),但這始終是副能賺錢的機器啊!修讀MBA,就是要我們學曉這門煉金術,作最好的準備,做隻在大機構內表面風光、受人敬仰,但背後只是(若不能替投資者生金蛋)隨時可被犧性的母鹅!
這個三十年來的有機實驗,一直做到現在,大致上沒有變化。但事實上,說起來卻有點矛盾,MBA的最終價值,就是期望把商業變成副百分百的機器,人為的因素愈少愈好,但同時不得不承認,唯一把握得不好的,往往正是人為的變數。故現今的商管,重心愈來愈多放在人性和團隊的管理上,而近年來心理學亦在商管上廣被採用,特別是應用在培訓方面。
身處球場上的我們,和修讀MBA如出一轍。最終目的,也不是做到不受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沒有差錯地揮桿、像一副機器地打球嗎?MBA課程中值得我們借鏡確實有很多;最主要的分別,莫過是球打壞了,我們並不須要向股東交代,向自己交代就好了!(完)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