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曆七月鬼節過去了。這華人民間活動在台灣卻由於道教蓬勃而盛行,道士趁中元節,在中南部鄉間街頭,搭起帳蓬,整天唱歌、奏樂、唸經、舞蹈、拜祭,進行各種活動。
然而在台灣北部,社會公知較多,文化信仰完全不一樣,並不懼怕逝者,甚至歡迎祖先回陽。他們大力推廣為幽默、溫情、親切人際關係,消除死亡冰冷氣氛,並把中國民間傳統鬼節美國化,趨向靠近萬聖節文化,鼓勵享樂消費。台灣全聯超級市場,於中元節期間,推出3條廣告片,其內容與表達手法,顛覆前人所思所想。畢竟電視廣告出現死亡鬼影,而竟為消費者所津津樂道,已值得海峽兩岸四地任何關心中華傳統生活文化的高知人士思考和關注。看過便起碼知悉,可供日後參考、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555374470/
順便一提,現在台灣普遍對死亡沒禁忌。不少大學生修「死亡學」,並學「喪禮科儀」,取得禮儀師執照便尤如拿著金飯碗,一世無憂失業。
海峽另一邊,大陸領銜香港、澳門,對保護傳統文化一向高調實行,於2006年,便承擔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要求之任務,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及省市等級別,來重點保護及扶持各個生機不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外,國家文化部司長馬文輝在北京亦曾明確表示,會優先保護香港和澳門文化遺產。然而香港民政事務局遲到2009年才首次向文化部申報,將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和盂蘭節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不容易要到2011年5月,文化部兩年一次評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認真評審和科學認定3,136個申報項目後,才把香港申報的中元節(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澳門申報的南音說唱,通過列入國家級遺產名錄裡,屬於民俗類別。
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上,卻沒有人相信現在中華大地會隆重慶祝中元節(盂蘭節),實際上今天舉國,只有香港稍為熱鬧。潮汕人社團於盛夏農曆七月,在幾個社區搭竹棚、立花牌、設神壇、演大戲、誦佛經、辦齋宴、派白米,以此來供奉先人,超度鬼魂,並團結同鄉,延續百多年來潮汕人在香港的民俗傳統。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型,而不太實踐內涵,大體符合國情。
在今年7月看日本電影《火口之二人》,見到彼邦「秋田竿燈祭」熱烈慶祝,驚覺該個源自中國之節日,應驗「禮失求諸野」這慣例。
相傳早在宋代末年,中國已有「鬼節」此習俗,特別在華南地區,於農曆七月十四日時候,民眾相信地獄大門打開,陰間鬼魂跑出來,而無主孤魂會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因此人們紛紛在七月時候,普遍超度孤魂野鬼,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防止它們為禍人間。甚至有孝子賢孫,熱情迎接前人祖先接鬼魂回家,並以香火供養和祭祀之,祈求鬼魂來幫助他們,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頗多地區普稱該一天為「中元普渡」,而在潮汕人聚居地,後來便發展為「盂蘭盛會…」。
中國北宋《景德傳燈錄》中有「百尺竿頭須進步」一句。日本秋田縣秋田市,於古代每年七夕至盂蘭盆節期間(農曆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日期間),民眾會製作「竿燈」(日語:かんとう),而竿燈雲集被看作是稻穗,燈籠則被視為是米俵,藉此祈求可無病消災,稻榖豐收。
自2001年起,日本官方為避免東北地方祭典活動重叠,定秋田竿燈祭(秋田竿燈まつり)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成重點旅遊節慶,毎年8月3日至6日舉行,與青森睡魔祭、仙台七夕祭,共稱為東北三大祭典。現在秋田慶祝活動名稱「竿燈祭」,重點高潮在男人撐起長達5公尺〜12公尺的竿燈,在街上遊行。小竿燈重約5公斤、最大約50公斤。每個竿燈上大約都乘載著24個〜46個提燈,在祭典時期,大約有10,000個燈籠閃耀光輝。人們會用竿子來承載眾多竿燈,乃為了製造稻穗樣貌,主要祈求健康、農作豐收。此外,日本秋田地區民眾,會在河川放置小船、燈籠,隨水漂流,寓意把災難送走。
在電影《火口之二人》裡,影片重點交待「秋田竿燈祭」活動中的「西馬音內盆舞」,具700年歷史,舞者頭戴斗笠壓得低低,還以頭巾遮住臉孔,分不出男女,只在眼睛處開兩個洞,而舞蹈轉圈時發出草鞋摩擦地面的聲響,充滿死亡氣息令人不安氛圍。導演荒井晴彥(ARAI Haruhiko)借「秋田竿燈祭」來表現今天日本社會死亡氣息滿溢,電影中僅見的男女二人,如何自處。
秋田在本州東北部,從東京乘東北新幹線,三小時可達,「秋田竿燈祭」乃
該農業縣每年最盛大節日。該節日主旨迎接祖先鬼魂,而「竿燈」這文化符號,連同「中元普渡」布施活動,其舉行日期與節日內容,跟中國中元節(盂蘭節)很相似,因此中日民俗研究者有認為,秋田竿燈祭來自中國。
最後來個同場加映,今年盂蘭節,香港有十多位藝術家在太子站附近水渠道公園,燒紙紥投票箱。此行為藝術,適合為香港時局作註腳,也適合作本文結尾。(完)
#####
圖象與影片:來自網上
[ #文化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