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音樂節我從第一屆便開始看,到今年第33屆,記憶中,每年都跨海至少去看兩、三場場,從沒一年完全缺席。
今年,176年歷史的The Vienna Philharmonic第三度到澳門,並與當今世界火紅中國知名女鋼琴家王羽佳(Yuja Wang)合作。如此鑽石陣容節目,怎能錯過?我非古典音樂客,每聽古典音樂會,不妄月旦評論,只抱學習心,試圖欣賞,自娛,充實自己。這回我當記者,給未到場者報告該場重要活動。
該場音樂會原本安排在橫琴、澳門大學圖書館前廣場搭帳蓬演出。
澳門國際音樂節每年皆試在新演出場地舉行,屢見突破。在露天地方演奏古典樂,在歐洲多見,在澳門則少有,相信很多樂迷都很想經驗一下。然而想到觀眾坐在摺椅,平地排列,整場音樂會都要挺腰坐直來望向舞台,那會是澳門觀眾一大考驗。坐在較後排觀眾,看舞台上樂手表演,視線要穿過前面兩、三排觀眾之間的空隙,相當辛苦。我對在平地廣場音樂會不抱大期望,除非主辦者會搭建巨型臨時看台。
今年號召力最強節目,門票難求,早已預料。朋友在澳門大學工作,早提醒我及早找門票。
在音樂會舉行前三、四天,我收到通知,該場音樂會取消在露天演出,改回在文化中心室內舉行,這便安全和合理得多。由於臨時改場地,該晚不設劃位,觀眾要早到,在場外排隊,然後魚貫進場,自行選擇座位。當晚我到達現場,見門外早設置臨時鐵欄,多位保安人員指示觀眾排隊,熱鬧擾攘,出現一點緊湊氣氛,頗配合該晚節目之份量。
很明顯,此回澳門古典音樂觀眾傾巢而出,支持該兩場音樂會,何況,廣州、中山、珠海等地樂迷也到來支援。澳門國際音樂節經營三十多年,今可見其收穫。澳門政府稅收充足,撥款舉行國際音樂節從來大方,才結到如此佳果。
平時我常看Youtube,早已熟悉王羽佳有rock star般魅力,而這位古典樂新星,也樂意選擇該種作風。我喜愛rock star,自然不想錯過欣賞她,而我對德伏扎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甚有興趣,因此決定挑選聽10月22日那晚節目。
進場時,人頭湧湧,感覺出席率很高,此乃近年澳門國際音樂節趨好現象。我那位澳門大學朋友沒有到來,大概門票經已售光。
樂團先出場,前兩排成員普遍五、六十歲,肯定資深,非歷史淺薄樂團可比。繼而哥倫比亞裔Columbian-Austrian指揮Andrés Orozco-Estrada與王羽佳出場。他指揮過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 Staatskapelle Dresden與the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等世界級樂團,而他穿著似中山裝,有趣。
王羽佳並非以rock star形象跟觀眾見面,而是穿簡單橙紅長裙示人,長裙尾拖地,大方得體,雖穿高跟鞋,卻大動作輕快步走到台中央鋼琴前,青春、動力、性感、活潑。她向觀眾深鞠躬,動作爽利,毫不扭捏作態,氣質別開生面,為今天古典樂壇帶來清新氣息。
這位鋼琴新巨星每年巡迴各地,當然把握每場演出機會給觀眾深刻印象。今回,她演繹世上以寫鋼琴協奏曲著名的Rachmaninoff作品,理所當然,並挑選最高難度Concerto No. 3來演出,試圖征服澳門觀眾,不在話下。果然,她整個演出過程輕鬆自如,完全不露困難、疲於奔命痕跡。厲害是,她雙手手指像裝置了馬達,在鍵盤上飛快觸敲,彈得很享受,而她趁機會盡情爆發自己才華,釋放體內能量,演奏得過癮痛快。換了別位鋼琴家,或許已彈到額頭出汗,甚至顯得緊張。
好戲還在後頭,奏完之後,掌聲如雷,她三次出入後台來謝幕,掌聲並沒中斷。她如大家預料,加演一首短曲,沒講曲名,一坐下來,手指便在鍵盤上飛快移動敲按,完畢後便回後台,觀眾席掌聲再次雷動,而台上仍然坐著的全部樂團成員亦表揚。觀眾熱情,王羽佳再出場,加演第二首,又彈奏表現她馬達飛快觸琴技藝的短曲。到她第三首加演短樂曲,調子慢一點,又得到樂團成員嘉許。掌聲不斷下,而樂團成員亦願意呆在台上,她出場加演到第四首短曲,觀眾似仍不罷休。
王羽佳在全團樂隊成員面前,加演四首風格不同短曲,明顯要向前輩樂手展示快慢琴技多面才華,而她也表現出巔峰狀態,勝任當今最搶手鋼琴獨奏家,及肩負起其盛譽。
休息三分鐘讓大家到洗手間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很快便再出場,演奏Dvoř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the New World”) 。那是捷克作曲家德伏扎克在美國大都會紐約4年時光中留下的代表作《新世界》交響曲(1893年),亦是他最著名作品,相當流行,很多樂團都演奏過,而我也在音樂廳聽過不只一次。德弗札克主張開創美國人自己音樂道路,他身體力行,引進黑人靈歌(Soul Music)與融入印第安民謠在作品裡。他當時呆在波希米亞人聚居的小鎮中,因此也混和其狂放瀟灑風味。
維也納愛樂樂團實力堅強,樂音能讓我深刻體驗,現場聆聽,我很投入,感覺到作曲家心意,聽得出樂句細節,分辨出其動機、開展、延伸進展,以至到結尾,我以前少有過如此感受。
大概頂尖樂團演繹得出色,我聽到黑夜,然後聽到曙光慢慢露出來,打破黑暗,繼而逐漸普照大地,希望降臨,人間開展新一頁,時代轉變,而人們對未來有憧憬,大家有信心生活下去。
整首樂曲韻味多樣,既有波希米亞農村樸素,又有原始澎湃熱情,粗獷而生猛,趣味樂段彼起此落,相當吸引,而且嚴肅詼諧並存,不艱澀,最後在雷霆萬鈞氣勢中結束,盡顯大時代更替景象。
這場維也納愛樂樂團與王羽佳音樂會,吸引力強大,北京CCTV中央電視台動用10架攝影機在現場拍攝,十分認真,我少見如此場面,相信日後會廣泛播放,大家都有機會補看。可是在澳門文化中心音樂會現場,我見到有零星空位出現,推斷似是獲發免費票之貴賓臨時事忙而沒到場。少一個官員、商賈沒來看,不算損失,但如果因此剝奪喜愛音樂年輕人進場機會,不讓他們欣賞到世界頂尖樂團和鋼琴家表演,那便大不幸。澳門國際音樂節已舉行到第33屆,觀眾應該成熟、自重、懂理,知道要善用每張門票,讓最應該來看的理想觀眾都能持票進場,這樣花巨款舉辦國際音樂節,才發揮其文化、教育意義。(完)
#####
圖:澳門國際音樂節
[ #文化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