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錄像藝術博覽會(FLAME HK)香港舉行


@張錦滿 - 2019/11/04

  展示影像,無疑是錄像藝術主流。

1932年生於南韓首爾的Nam June Paik(백남준),1950年因朝鮮戰爭而隨家人移居香港、日本等地。1956年他於東京大學學習音樂、藝術史、哲學。

1958年在慕尼黑國際新音樂研習營,他認識John Cage,受激發創作實驗性電子藝術。他繼而結識Joseph Beuys、Wolf Vostell、Allan Kaprow、George Brecht等藝術家,共同討論如何將聲音、影像、身體行為來結合跨領域概念,同時呈現藝術隨機性與偶發性概念。

1963年,他在德國烏伯塔爾的帕納斯畫廊舉行「電子音樂−電子電視」個展,推出兩件作品《Random Access》和《Participation TV》,被定性為錄像藝術,而他更被推崇為錄像藝術之父。

錄像藝術其中一個主要元素是音樂。
  錄像藝術其中一個主要元素是音樂。

Nam June Paik(1932-2006)漢字姓名現在普遍譯為白南準,其實可能有誤。韓國人多姓朴,少有姓白的。

1964年他移居紐約,購得SONY攝錄影機,立即拿上街拍攝,當晚即把影像於咖啡廳播放。Video art錄像藝術便如此逐漸成形。

錄像藝術發展55年後,來到今天,我一直無知,未攪清楚其模式與定義,因此我多存而不論其欣賞方法與評價準則。大概各說各話、各施各法,我猜少有人會反對。

在2019年10月,香港終於創辦第一屆錄像藝術博覽會暨藝術節(FLAME HK),在黃竹坑OVOLO South Side香港南岸奧華酒店順利舉行,可喜可賀。

在酒店房間來展覽錄像藝術,有時並不理想,但要舉辦首次試驗性藝博會,便需妥協。
  在酒店房間來展覽錄像藝術,有時並不理想,但要舉辦首次試驗性藝博會,便需妥協。
創作錄像藝術,難預料會在何種場地展出。被迫要在酒店房間裡來展示,那便要臨時裝置。
  創作錄像藝術,難預料會在何種場地展出。被迫要在酒店房間裡來展示,那便要臨時裝置。

香港此次錄像藝博會乃亞洲首次,串聯起附近地區多家畫廊,除了提升整體活動專業度之外,亦有鞏固將來舉辦節目的基礎。此次藝術節分為主題策劃,博覽會和衛星節目等,並且包括Art Forum、 Art Salon和Artist Exchange Talk等公眾可參與的活動。大家在這幾天討論現今科技如何令影像産業迅速發展,影像又對全球影響多深入,而在現今社區扮演角色如何舉足輕重,大大幫助錄像藝術發展。此外,藝術家能夠與行內人士和公眾直接交流,也能夠把錄像藝術普及化,推廣到廣大群眾去。

當然,在該幾天觀眾川流不息,也令南港島藝術區熱鬧起來。

錄像藝術形形色色,美術設計動畫也可說是。
  錄像藝術形形色色,美術設計動畫也可說是。

今次有30間畫廊踴躍參與FLAME HK錄像藝術博覽會,包括a.m. space (香港) 新苑藝術 (台北), 靜慮畫廊 (台北), 琴山畫廊(首爾), 唐豐藝術中心(苗栗), 水谷藝術(台北), 伊日藝術計劃(台北)……,共帶來60多位錄像藝術家的作品,類型可以分為內容性、故事性、互動性等等。

錄像藝術雖未釐定範圍、機制、系統、模式,然而大批成熟作品已展現,而博覽會也已舉行,消息說,入場和參與活動人次數以千計。相信大量藝術愛好者在參觀後,種種反應,會促進香港錄像藝術進一步發展,走上健康坦途。

人物行動的錄像,現在並非錄像藝術主流。
  人物行動的錄像,現在並非錄像藝術主流。
電腦造圖,一直是錄像藝術主要成份。
  電腦造圖,一直是錄像藝術主要成份。

這裡舉三件有趣作品來談談。台北唐豐藝術中心展出郭佩奇「聲音肖像」系列(2014),乃錄像裝置/液晶電視、畫框,55x36x6 cm,是以輕鬆詼諧的錄像及多媒體,詮釋政治與權力矛盾糾結的結構狀態。她以樂譜拼湊出政治人物的肖像,並為每位政治人物配上主題曲,例如《望春風》、《義勇軍進行曲》、《我愛中華》等。可是音樂會備受干擾,變成毫無邏輯的吵雜聲音,反映現實政治生態,看似規則,卻往往不合理。郭佩奇巧妙結合聲音與影像,揶揄著權力與政治的荒謬情境,有趣。

台北Waley Art 水谷藝術展出林旺廷單頻錄像《日常》(2016)1920×1080 pixel, 1080p∕1’05,以電玩遊戲模擬城市(SimCity)作為基本,在遊戲中建構城市整體架構之後,重新貼上台北建築屋頂。在街燈流轉中,如同血管或是巢穴般的路網結構,而人車在其中運行,隱喻日常生活或許是可疑存在狀態。人們或許渾然不覺,活在一個被訂製好的日常生活中:固定的街燈信號與秒數,被導航所推薦的行車路線,被規劃或被限制進入的區域,按照偏好而被推薦的廣告,按照共同朋友被推薦的朋友……,皆反映共同生活與集體偏好的僵化建築樣式。

台北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展出侯辰璐的《刺蝟在床的西南角做的一個夢》(2019),單頻錄像,2’33”。

侯辰璐以女體為主角的系列創作,源於童年在中國山東老家的生活經驗,雙親在工廠生產線下工後的公共澡堂,蒸氣瀰漫豪邁走動的豐腴婦女。因此無論是三個乳房的女體雕塑,亦或一群環肥燕瘦女性瘋狂派對,集體交媾,她們均無視於世俗獵奇的目光,自信地展示肉身線條。性別在此成了公共澡堂的舞台表演:不男不女,又男又女,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性別與文化符號各自表述,在挑戰兩性平權與多元價值。女性身體可以作為自由建構/解構的客體,可以是符號的隱喻,可以是表達衝突矛盾的意識形態,而傳遞的是踰越傳統道德規範的快感。

這個以錄像藝術為中心的藝術節在香港舉行,鞏固香港作為是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地位。(完)

影像可有很多種功用,構成錄像藝術基礎。
  影像可有很多種功用,構成錄像藝術基礎。
錄像藝術也可是一組裝置,一件作品佔據整個房間。
  錄像藝術也可是一組裝置,一件作品佔據整個房間。


#####

圖:FLAME HK

[ #文化 #藝術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