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講緣份,觀佛畫亦如是,生平多次賞佛畫,都是偶遇。2019年除夕夜,本來已安排晚飯聚會,我卻山長水遠到了荃灣看西藏唐卡(Thangka) 藝術,開眼界,增知識,長智慧,過程愉快。
西藏畫師以圖象來弘佛法,直接與群眾心靈溝通,而該些佛畫,便是唐卡。
信仰這回事,不必勉強。傳道者盡心盡力做過便行,無須強求效果。有慧根者,稍為點醒,自會投誠,而向笨拙者用心傳授,就算令之點頭,結果收納劣徒一眾,並非善益。
佛畫導人向善,領眾歸佛,並不說教,更不刻意。我認同此種做法。
佛像佛畫各地不同,各宗各派各風土,有吳帶當風,亦有曹衣出水,正所謂兄弟爬山,各有各行。
過去,荃灣天趣藝術館已舉辦藏僧嘉央切智(Lama Jamyang)畫展多次。今回我則初到天趣,首次接觸嘉央四十多幅唐卡藝術近作。
嘉央切智於1975年出生在青海貴南縣茫拉鄉洛哇村。7歲皈依拉茂雍增法王,並得其口傳《文殊真實名經》。13歲從師高僧格西仁波切(香港又稱寧波車)。15歲出家入茫拉鄉陀樂寺。他才華橫溢,藝術、音樂等無師自通,修行佛學精進,並以護法弘法為己任。
他創作來源自佛經,常讀經發展觀想力,衍生種種圖像,持畫筆把慈悲喜樂佛菩薩活現於紙上。
他作品中白描菩薩,五官神韻、形態喜樂造型,傳神生動,而白描佛像,風格莊重典雅,燦然奢華,富有人間情懷,達至雲端曼妙境界。
今次展覽焦點是一張長達6.4米的史詩式紀事巨畫《宗喀巴大師的人生歷程》,據云眾多弟子協助,花費三年時間,才能合力重現宗喀巴大師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
集體創作,難得畫工統一,畫中出現六百多個人物,每個人無論大小,其動作、神態表情,皆要有根有據。局部筆法固然要精細,眉目鬚髮等細節纖毫皆現。眾畫家一筆一筆精細描畫,除了寫實逼真,還要技法相同。大家都可畫出:衣褶如行雲流水,輕盈飄逸,富有韻律感,而衣紋亦飾以卷雲紋及萬字紋等。
除了局部構圖嚴謹、細節精致之外,該長卷並又顧全整個佈局,清楚交代宗喀巴大師一生歷程,重要事件皆細密整齊呈現,並且流暢生動。
嘉央切智帶領助手,用明亮色彩表達佛世界,顏色多而不雜,艷而不俗,採用顏料有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礦物寶石,又用藏紅花、大黃、藍靛等天然植物。以當地原料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經過百年歲月,作品仍艷麗如初。
該張巨畫莊嚴妙相,生動傳神,內涵豐富,連同其他四十多幅嘉央大師的唐卡藝術近作,在荃灣天趣藝術館(美環街一號時貿中心21字樓1–6室)展出至2月20日。
開館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7時;星期六:中午12時至下午5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敬請預約。
關於格魯派(黃教)教主宗喀巴(1357至1419)一生
宗喀巴自青少年起,廣拜高僧良師,博通佛教顯密義理;後又著書立說和講經傳法。他構建顯密相融之佛學體系,確立中觀應成派,成為格魯派(黃教)教主。
一、求學生涯
宗喀巴,出生於今青海湟水流域,藏族信佛世家,父親名魯本格,母親叫香薩阿卻,在6個孩子中排行第四。
他年滿3歲時,隨父母拜見活佛〔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四世噶瑪巴活佛·若貝多傑(1340-1383)赴北京,途經他住地〕。活佛授予他近事戒,賜名貢噶寧布,並預言他將來會成為佛教主持者,配得上釋迦牟尼的好徒弟。
同年,他進夏瓊寺(位於今青海東部黃河北岸),年滿7歲時,在高僧頓珠仁欽座前受沙彌戒,正式出家為僧,取法名為洛桑札巴,接受寺院正規教育。他學習,進步很快。
他在夏瓊寺勤奮學習10年,在佛教顯密宗方面已打下堅實基礎。16歲那年(1372年),他遵照頓珠仁欽上師重託,前往西藏求學深造。
1373年,他到達西藏,先到智貢寺,在噶舉派喇嘛智貢仁布切座前學習。然後,他到貢塘學醫,繼而前往頓珠仁欽上師曾經研讀佛學的噶當派寺院(第瓦堅寺)進修。
宗喀巴在該寺專研《現觀莊嚴論》為主的《慈氏五部》;兩年後(1375),又赴後藏薩迦寺,拜薩迦派高僧仁達瓦·宣努羅哲(1349-1412)為師,系統學習《俱舍論》和《入中論》。
宗喀巴自22歲(1378)開始奔波於薩迦、貢塘、桑浦等佛學研修中心,參與各種辯論活動,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25歲時已精通《慈氏五論》《俱舍論》《釋量論》《入中論》和《律學》五部大論及十明學,在各大名寺立宗答辯,展現出非一般才華,漸生個人影響力。
27歲時(1383)在雅隆南傑寺,從慈臣仁欽座前受比丘戒,成為合格的佛教出家僧人。
之後,宗喀巴開始講經說法,到1390年,他已經能講解17部佛教經論,包括大乘顯宗各派的代表性經論,其聲望與日俱增。
宗喀巴從17歲至36歲之間,廣拜藏傳佛教各派高僧名師,勤奮學習,嫻熟顯密教理;同時,潛心修學密宗實踐和宗教儀軌,系統研習薩迦派的「道果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等各派密法,還專門研習噶當派的教法及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最後博通各派教義和實踐修行,遂建構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
二、著書立說
宗喀巴自30歲(1388)始著書立說,相繼撰寫《善說金鬘》(1389年)、《菩提道次第廣論》(1402年)、《密宗道次第廣論》(1406年)和《中觀廣釋》(1408年)等傳世之作。
他構建顯密相融之佛學體系,其兩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確立中觀應成派之思想權威,並創造他的佛學思想體系。
三、建寺立宗
明永樂七年(1409),宗喀巴大師得到札巴堅贊(1374-1440)支持和資助,在拉薩大昭寺首次舉辦聲勢浩大的祈願大法會,參加僧侶達萬人,而觀光朝禮俗人多達幾萬。
該法會成功舉辦後,他贏得廣大僧俗信徒,其宗教威望和社會地位隨之迅速提升。
是年,他又得到帕主第悉政權屬下的貴族仁青貝和仁青隆布父子的大力贊助,創建甘丹寺(今拉薩市達孜縣境內)。
宗喀巴早在31歲時就以振興佛教戒律為己任,頭戴黃色僧帽,作為嚴守戒律之標誌。他提倡出家僧人遵循佛教顯密宗的修學次第,先研習顯宗教理,後修學密宗。
他亦要求僧人必須住寺,過純粹宗教生活,嚴禁僧人參與世俗社會,不娶妻生子。
他以噶當派教義為立宗之本,綜合各派學說之長,並親自修行實踐來證驗。
他中觀應成派為思想觀見,融會貫通五部大論,在寺院內,建立教育體制,把學科分類,並將之高低分層,系統掌握佛教三藏修學體系。
他新建立的佛學體系,遂形成格魯派,即善規派,後來在各大寺院中普遍推行,並且影響藏傳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學體系。
四、培養弟子
宗喀巴的嗣法弟子,如同滿天繁星,數不勝數,且人才輩出。後人對此一代宗師,冠以「文殊菩薩」化身和「第二佛陀」之尊號。
藏曆第七繞迥土豬年(1419)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師在駐錫地甘丹寺圓寂,享年63歲。之後,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便成為格魯派最隆重節日,法定紀念藏傳佛教界崇高的宗喀巴大師。(完)
#####
圖:天趣藝術館
[ #文化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