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得到2010年六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但與另一部《An Education》(少女失樂園)一樣,並沒得到甚麼甜頭,幸好兩片皆仍可在香港上映。香港觀眾如果錯過觀看後者,那麼便不要再與前者失諸交臂。這部小品電影其實頗有反映2009世情的意義,寫金融海嘯後美國社會切膚之痛,講一個人事管理專家,專責替不同的大小公司,到全(美)國各地,解僱中高級員工。他一年之中離家三百二十二日,幾乎每天搭飛機(一年累積飛行哩數一千萬),租車和入住酒店和上會所,代表不同的總公司,到處去不同的分公司,找著中高層經理,逐一派發解僱信,請他們即時執包袱。
他工作安排十分頻密,而他的公司其實還有很多同事做與他同樣的解僱工作,可想象美國經濟這幾年差勁到甚麼地步。片中有對白說:現時是美國經濟歷來最惡劣的時候。如果這部電影早一年半在香港上映,或許便有部份香港股民早點察覺美國金融敗象,可以逃過金融海嘯帶來的災難。所以不要以為美國商業電影不顧現實,其實它們往往在提供娛樂之餘,也刻劃世情,而更重要的還表達一些人生路向指引和激勵一下觀眾。此片未必是甚麼上乘佳作,卻頗能够啟示部份觀眾的心靈和智慧。
此片以Walter Kim的同名小說為本,再由Jason Reitman和Sheldon Turner編成劇本,其內涵相當豐富。故事男主角(由美國型男佐治古尼飾演)感情麻木,是個不相信愛情的單身漢,(相信有家室的人擔任不到他這份職業)。然而故事逐漸發展,他的人生觀逐漸轉變,他變得注重親情,關心妹妹,他甚至肯答應為她做件傻事,拿着她和夫婚夫合照的大紙板,放在每個城市的標誌建築物前,拍張假照片,表示她與夫婚夫曾在很多地方「留影」。這個情節安排,充份表示金融海嘯時期,美國一些結婚男女都很節儉,不花錢旅行,只拍攝假照片來代替自己夫妻兩人曾到過很多地方旅行。看到這些假照片,想深一層,實在令人心酸,一般人常認為富裕的美國,這個時候也淪落到要拍假照片的地步。
至於男主角自己,他工作已達到爐火純清的境界,不涉感情,但他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卻不時受到衝擊。最顯著的是他公司來了個剛離開校門的女生,會做與他一樣的解僱工作,而她會做得比他更絕情,竟然設計出電腦程式,只憑互聯網便能解僱全國各地的員工。她推行冷感無情的電子傳訊,想不到她後來卻有相同的遭遇,她也收到冷感無情的電子訊息。另方面,片中男主角,在旅途上,碰到亦時常要坐飛機到處去工作的女人,並且對她發生感情,最後他竟然衝動到變得不理性。一個因工作性質而抑壓感情的人,在愛情來到的時候,也會不顧全場聽他演講的觀眾,立時走去找他愛上的女人。這部小品電影在最後爆發情與理的矛盾衝突,算有個頗震撼的結局,不過,願望可否成真,則是影片另一個趣味點。
這部低成本影片出現多個美國城市,包括Hampton,Dallas,Omaha,St. Louis,Des Mines,Kansas City,Tulsa,Miami,Wichita,Milwaukee,Detroit,拉斯維加斯,芝加哥,三藩市等等,這與近年電影拍攝多了採用電腦科技有關。另外,電影不時出現飛機和酒店畫面,亦與商業贊助分不開。順便一提,這部電影亦為911之後的美國作了印記,今天在美國乘搭飛機,過海關十分麻煩,要除鞋檢查。
此外,在飛機上面,空中小姐問客人要不要cancer,男主角不明白她說甚麼,她重複說,後來才慢慢解釋。原來她說的是「你要不要can(一罐果汁), Sir?」can與sir兩個字連起來說,竟然成為cancer,或許編導創造這個字音,頗反映這個時候美國一個情況。片中三個演員都不錯,George Glooney有魅力,而演初入職場的Anna Kendrick亦稱職,至於烏克蘭裔美女Vera Farmiga,也演出成熟婦人知情識趣的韻味。導演Jason Reitman繼拍過《Juno少女孕記》之後,再次以輕鬆調子,拍成另一齣涉及社會問題的電影。(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10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