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人來解釋歷史懸案


@張錦滿 - 2006/12/31

美國書市近期最哄動的暢銷品莫如是被法庭判無刑罪的美國足球球員OJ Simpson的「真假告白」《If I did it》(假如我有做過)。他「講解」於1994年如何「殺死」自己35歲德裔前妻Nicole和其25歲男友Ronald。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當年該件加州兇案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哄動的。兩個年輕成年人被刺死在屋前,肢體斷裂,而疑兇身上卻不沾血蹟。讀者要理解OJ「殺人」過程,要大動腦筋,根本在玩智力遊戲。記得我敬重的前輩簡而清曾對我說,OJ殺第一個人的時候,另一個人在做甚麼?我相信很多美國人跟我一樣心中長存該案的不解疑團,所以我認為OJ Simpson這本書,不只是滿足讀者好奇心理而已,它還涉及法律、科學、心理學、醫學、運動學、倫理道德,甚至因為黑白民族而牽涉到美國社會和政治等等不同問題。研究該宗案件可能是另類通識教材。讀者在看該書的時候,會同時問100個為甚麼。

美國歷來民眾心中的疑團,都有書籍、電視、電影來講解。美國以前發生過甘乃()行剌案、尼克()水門事件等等,一般民眾都攪不清楚來龍去脈,於是便有作家、劇作家、電影導演等文化通人出來講解,(Oliver Stone拍《JFK》,而Alan Pakula拍《All the President’s Men》),把客觀環境交待、把事件分析,方便民眾認識社會世情,甚至對人性多點了解。愛恩斯坦的《相對論》難明,亦有電影導演和劇作家拍電影和演話劇,虛構愛恩斯坦與瑪麗蓮‧夢露在酒店過夜、愛恩斯坦與畢加索在酒吧相遇,來幫助觀眾理解愛恩斯坦。另外,尼克()破天荒到中國與毛澤東見面,在美國也有歌劇交待和解釋經過。(我有幸在香港都看過該些作品)。那些解釋大眾疑團的文藝作品,都並非單純商業噱頭。文化通人的社會功能便是為廣大群眾釋疑,幫助他們認識世情與人生。

講事件內幕的書和電影很多時想要也要不到,舉例說,2004年3月19日台灣陳水扁中了兩槍,連世界神探李昌鈺也解釋不了。於是該兩槍便讓全台灣2千多萬人這兩年來生活在悲情之中,經濟不景,自殺數目大升。說回我們身邊,香港人多年來其實心中也有數件未解釋的疑團,例如李小龍之死(1973年7月20日)、和梁天偉(1996年5月)、鄭經翰(1998年8月)、雪茄林(2002年11月)、何俊仁(2006年8月)等等襲擊案件。我想很多台灣人和香港人心裡會認為,如果我們都有小說和電影出現來解釋這些長年的疑團,那是多麼好的事。

前些時,我又一次看到美國小說家、導演這些通人如何解讀一件社會疑團。06年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禮作品、Brian de Palma導演的《艷屍案中案/The Black Dahlia》,不是普通的犯罪片,講的是真實發生在1947年1月15日洛杉磯的艷女兇殘被殺案。該兇案到今天仍未為警方偵破,已成為該個城市歷史的一部份。

有趣的是,一位11歲美國少年James Ellroy於1958年時接觸到該案件的報導,由於他的母親剛被人殺死,他覺得該件兇案與他母親之死有相似之處,於是他便搜集資料,經歷多年時間,終寫成小說,在1997年出版。他連同自己其他兩部犯罪小說,合成為著名的《洛杉磯三部曲》,並都拍成電影,他也因此成為洛杉磯的代表性作家。

《The Black Dahlia》這部小說厚達300多頁,我們光看電影當然不可能知道原著的實際內容,但可以估計小說版本跟電影一樣,目的除了解釋疑團之外,更重要是借鋪陳那件兇案,同時在描繪社會和民生景況,並探討人性。

《艷》戲一開始便有點不同凡響,畫面近乎黑白,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調子一下子便建立起來,再看下去,演員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都令人想起舊電影。看資料,原來該片是在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拍攝,因為今天美國洛杉磯已很難回到1947年時的面貌。

導演白賴仁‧狄‧龐馬有心要回到美國黑色電影的光輝日子,該片男演員長長的臉孔,像是堪富利‧保嘉的樣子,而女演員Scarlett Johansson則收斂今天的性感,造型模仿Lauren Bacall羅蘭‧柏歌和Rita Hayworth烈打‧希和芙的銀幕扮相,令人耳目一新。

該片攝影師Vilmos Zsigmond和音樂Mark Isham皆為高手。細膩畫面和微小樂音皆是精心安排,至於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等等,更處處可見功夫,怪不得意大利電影節會出錢搭台來讓美國影人出鋒頭。

該個劇情複雜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不單多線發展,也多層次,情節不易跟隨,我反而留意到導演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景象:官商勾結、龍蛇混雜,警察貪污、道德敗壞,而他能以二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作故事骨幹,吸引觀眾看電影下去。電影版本顯然比文字小說版本適合我。

OJ Simpson那本書我估計自己就算看了也不會完全理解事件的真相,我還是要乖乖的等待電影版本出來。我期望電影編劇和導演可以文化內涵、通俗易明的方法,帶大眾回顧1994年美國社會的各種各樣景況,並冀望當日的敗象在今天和以後都不會再發生。(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06電影 #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