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工本 不擇手段


@林錦波 - 2008/07/11

近日特區政府公布今年獲授勛章名單,當中有幾位影視娛樂界的人士,包括為四川地震災民賑災不遺餘力的曾志偉、譚詠麟和肥媽Maria Cordero,以及港台資深唱片騎師Uncle Ray (郭利民,Reinaldo Maria Cordeiro) 更獲頒銅紫荆星章,表揚他幾十年來推動香港音樂發展的貢獻。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港訪問期間,有提到每當內地發生災難時,香港人都是最早發揮救災、賑災等行動,包括今年的四川地震,而香港演藝界在這方面的確予人樂善好施的積極形象,而每一次演藝界人士蜂群出動為賑災籌款,都會緬勵香港演藝界並非一盤散沙之類的鼓舞說話,每一次筆者聽到他們在這些眾星雲集、無分你我的大型活動上,有感而發地大聲呼喊「不是散沙」時,正好反映了他們是一盤散沙的現實,只有在突發事件和群情洶湧的活動上,他們才會如此「團結」,過後他們又回復「散沙」狀態,各自經營眼前的事業和利益。

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本色,只會在大難當前才會團體起來,也許這的確是我們民族性所致,另一方面演藝界你爭我奪的競爭劇烈,由各別明星到所屬的經理人公司之間,都會各出奇謀爭奪有限的市場,演藝事業跟其他商業活動不同,演員和歌手們都是以個人形象和技藝吸引觀眾,其受歡迎程度,所謂的人氣便是他們的本錢,不管這些人氣能否變成實質的金錢,但沒有人氣的話,那隨後而來的實質回報就不會出現。如何製造人氣?這已是娛樂事業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以美國和日本等娛樂事業發展成熟的地區,各電影公司、唱片公司、電視製作公司、經理人公司等,都會委託一些專業的公司或人士為他們旗下的明星部署宣傳策略及有系統地向媒體發布資訊。以荷里活電影的宣傳攻勢為例子,其宣傳費用差不多等同於電影的製作成本,即是一部製作費五千萬美元的電影,就會以差不多五千萬美元的宣傳費用,當然荷里活有著全球的發行網,那五千萬美元的宣傳費用相對於全球票房收入的利潤來看,其實相當化算。因此荷里活電影可以發揮西方傳播媒體的影響力,為影片製造強勁的聲勢,逐步令受眾感受到那股宣傳攻勢所製造出來的人氣,有時候荷里活電影這種不惜功本的宣傳手法,加上與其他跨國企業,如快餐連鎖店的合作推銷,如近日的《功夫熊貓》便有一種鋪天蓋地的感覺,就算一般市民也感受得到,針對小朋友觀眾的策略,與快餐連鎖店共同推銷電影及相關產品,成效之大在過往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包括連小朋友看到也感到恐懼的恐龍,《侏羅紀公園》系列的電影便成功地改轉了小朋友對恐龍的懼怕,把恐龍變成他們的玩具。

近年香港電影在宣傳策略上,有借用荷里活的經驗,特別在商品贊助方面,由過往在電影片末的字幕作鳴謝到贊助商真金白銀支付電影的宣傳費用,商品和店舖在電影中的出現,如何出現成為電影拍攝前,甚至劇本創作時已經心中有數能吸引哪些贊助商,如《色戒》中梁朝偉送給湯唯的鑽戒,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電影不動聲息地把鑽戒的貴重和表現那至死不渝的愛情,其所發揮的效應和影響力遠勝過無數鑽飾品牌的廣告,因此贊助影片鑽戒的品牌公司不惜支持大量的電影宣傳活動,都算是物有所值。電影與商品掛鈎自「鐵金剛」系列電影成功為各高檔商品市場提供一個電影宣傳平台後,商品市場對電影作為其推出新產品的媒體平台作用,比起其他廣告宣傳,有時候來得更加有效和直接,如三集《無間道》,特別是《無間道III終極無間》便成為多款商品的展示平台,如手機、汽車、手表等。從以上例子,品牌產品贊助這些影片都有一個先決要求,就是大部分都是大製作和有巨星演出,這亦說明近年開拍大製作成風,得到品牌贊助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誘因。

回到人氣的問題上,好些時候宣傳攻勢除了「燒錢」的大型活動和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借用傳媒的力量也是其中一個頗便宜和方便的手法,過往傳媒跟電影公司、唱片公司和電視台關係良好的時候,在報章和雜誌上報道有關電影、劇集、唱片和演唱會的消息,成為宣傳攻勢的其中一環,娛樂新聞早期基本上都是由所謂的「發料」開始,其時更有主管娛樂新聞的阿頭們集中收取各公司提供的「發料」,然後向各大報章、雜誌的記者發放,這就是娛樂新聞行內人所謂「大圍」報道的由來。

及後,傳媒間的競爭劇烈,這類近乎宣傳的報道已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具實力的報館和出版社會與宣傳和公關人員合作,開始所謂「放料」製造新聞,把藝人們的新動向和私隱作為宣傳賣點,甚至試過為了引起關注,爆出監製與導演吵架、演員間爭戲出位不和、宣傳爭排位等,而最常見的是拍鬼片遇上靈異事件,以此令影片成為話題作,近年反而是演員抽離不到角色,情縮出現問題。從此可見為了宣傳和吸引讀者增取銷路,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到了傳媒出現狗仔隊採訪藝人私生活,宣傳和公關人員也不放過利用狗仔隊報道的機會,假意放消息予傳媒狗仔隊採訪藝人的私生活,如電影拍攝現場和私人派對等,為藝人爭取曝光機會,藉此來增加人氣。可是,自電影和唱片市場萎縮,這類「放料」報道便成為電視劇最常用的招數,可以見到有關男女藝人的緋聞多出自電視演員,一來對普羅觀眾來說這些「入屋」演員的一言一行,仍然有吸引力,電視台和傳媒都樂此不疲地「爆出」緋聞,而藝人們亦深明此道,不時會對這些緋聞作「有助宣傳也無所謂」等回應,可見大家都明白箇中的內情,就算報道如何醜化和揭露私隱,也無可奈何,這已成為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此文原於2008/7/11刊出,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09/18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