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秋拍將於11月27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重點拍品包括一件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其以諮詢價(估價1億港元)上拍,被佳士得形容為「琺瑯彩巔峰之作」。琺瑯彩瓷,又稱瓷胎畫琺瑯,是指一批數量極少、以琺瑯材料在瓷胎上彩繪裝飾紋樣並燒成於清宮的瓷器,首見於康熙一朝。
康熙一朝為琺瑯彩瓷的創燒朝,在琺瑯顏料上以及瓷胎繪畫上都有創新,意義深遠。
根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的記錄,琺瑯彩瓷自創燒始便受到皇帝的重視,製作上精益求精:素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運往清宮後由宮廷畫師繪製圖案,再由造辦處琺瑯匠師描繪於瓷器上,入窯燒造。傳世琺瑯彩瓷大多為清宮秘藏,只屬皇帝擁有,極少流傳宮外。至民國初年紫禁城開放後,外界才得以窺探琺瑯彩真面目,旋即成為藏家鑑賞追逐的目標。
畫琺瑯的製作至康熙晚年才臻至成熟。從器型和琺瑯料的燒製效果來看,這次拍賣的琺瑯彩千葉蓮盌可判定為康熙晚期成功燒製的琺瑯彩瓷範例。其器型有別於康熙時期常見的大盌,更加精緻、輕盈。而盌身上出現的胭脂紅、白、黃三種琺瑯料均為康熙朝晚期清宮成功配製的新顏料。另外,此盌的琺瑯料繪製在上過釉的素胎上,且琺瑯料發色豔麗、質地均勻,代表了康熙朝畫琺瑯成熟時期的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精湛效果。
琺瑯是一種燒成後成玻璃物質的彩料,不同顏料可互相混融、使調色盤大增,並可層層堆叠,營造出如油畫般的肌理感及視覺效果。琺瑯料燒成後具有瑩潤、通透的特質,顏色可鮮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畫的絕佳顏料選擇。
畫琺瑯工藝首見於十五世紀歐洲金屬器上。康熙皇帝在晚年透過歐洲傳教士傳入的禮物,首次接觸西洋畫琺瑯藝術,並產生濃厚興趣,更在清宮內設立琺瑯作坊,讓西洋琺瑯藝師訓練中國工匠。經過數年實驗性階段,康熙朝最後數年宮廷畫琺瑯工藝臻至成熟,並研發出首創於中國的瓷胎畫琺瑯。
此件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上所繪並非普通的蓮花,而是罕見的千瓣蓮,當中兩株屬一莖二花的並蒂蓮。這種蓮花產自蒙古地區的敖漢旗,故又被稱作「敖漢蓮」。康熙帝對風姿綽約千葉蓮青眼有加,曾多次題詩詠之,在位最後一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漢千葉蓮》軸。此畫被康熙帝大為讚賞,並著臣子題詩誌之。
從繪畫技法的角度講,此盌的裝飾紋飾與蔣廷錫在《敖漢千葉蓮圖》中的蓮花,特別是畫中左側的那朵花瓣層疊豐盈的粉紅並蒂蓮花極為相似,應受後者啟發所繪。本拍品燒造於康熙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皇上授意為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為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
圖:香港佳士得
[ #art #cul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