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天才,我們都期望他們有過人的超卓成就,可是天才自己並不一定這樣想,他們可能不想做天才,他們會甘於淡薄,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對於這類天才,世人都說他們是「浪費了的天才」,說他們辜負了世人的期望。但天才真有「責任」去過天才的生活嗎?
史上著名的「浪費了的天才」一例是William James Sidis席德斯。其智商估計達230至260,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數值。他一歲半閱讀紐約時報,2歳時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4歲通法文、7歳時入哈佛大學醫學院,9歲在哈佛教四維空間。成年後他淡出公眾的視野,竭力避免接觸數學,只以筆名發表一些寫作,做很普通的職業如收銀、清潔等。Sidis是世人最慨嘆兼最感可惜的「浪費了的天才」。
當今世上也有個「浪費了的天才」,他是韓國人金雄鎔(Kim Ung-yong),1962年生,IQ 達210!!他4歲人漢陽大學物理系,7歲被美國太空總署邀請往參與研究,至1978年回韓, 16歲獲理學博士。他2007年開始在韓國大學工作,後到商業機構任業務發展工作,過著平穩普通生活,一直至今。韓國人都指金雄鎔是「浪費了的天才」,說他辜負了國人的期望。可是,他卻認為自己很成功,因為他在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對社會有一定貢獻,這不正是一個成功的人的表現嗎?「為何我一定要在國家級尖端部門或在頂尖大機構工作才算成功呢?人們對所謂IQ的數值太過執迷了。」
也許金雄鎔和Sidis是對的,過適合自己的生活,不就是最大的成就麼?
#####
星島日報, 2014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