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音樂學學會論文發表會


@馮禮慈 - 2015/12/12

國際音樂學學會東亞分會(IMS-EA)上星期五、六、日在香港大學舉行了論文發表會議,會議中世界各地學者發表逾50關於音樂的篇論文。這會議主題為

「音樂學的嘗試:新時代的趨勢」,學者來自香港、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澳洲、英國等地,他們發表的論文題材綱領包括「音樂與意識型態」、「香港音樂文化」、「聲音科技」、「族群音樂,社群與體驗」、「香港與台灣的流行音樂」等,對大眾來說,大部分論文的題材是比較專門的題目。不過有三個範疇對香港一般聽眾而言還是會感到興趣的:「香港音樂文化」、「香港與台灣流行曲」及「現代中國的音樂」。執筆時我聽了首天「香港音樂文化」中的三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Huang Lin的《借來的地方與借來的歌曲:王家「重慶森林」歌曲運用的隱喻》(發表者全以英文進行,所有中文題目由筆者自撰,盡量作準確翻譯)、香港中文大學陳子晋的《香港道教葬禮音樂——門派身分之爭》、匹茲堡大學Wong Hei Ting的《海闊天空——雨傘革命中以「天空」作自由的比喻》。

對「重慶森林」那研究集中分析片中兩首歌——“California Dreaming”與《夢中人》——所帶出香港人在回歸前面對的焦慮與無奈。我們看電影「重慶森林」時一定沒有注意到這兩首歌的運用原來可以帶著這麼多層次的意義,Huang Lin的分析相當深入和有趣。陳子晋研究香港道教葬禮音樂深入實,更曾到殯儀界任樂師實際體驗道教葬禮音樂職業。他將本地道教葬禮音樂樂師與外來(中國南下)的樂師之間的音樂技巧、音樂格式以至職業上的競爭作出清晰具體的解說,對大眾港人引言是大開眼界。Wong Hei Ting以《海闊天空》於雨傘革命佔中時被群眾高唱,分析「天空」於中國文字傳統意義,及於佔中運動中帶出的自由意義,也有心思全有時代觸覺。

一般市民無法參加這類學者論文發表會議,但其內容與研究結果有些是大眾會感興趣想知的,如果有更多傳媒報導,大家就自然能接觸到這樣深入和反學術怍的研究啦。


#####

星島日報, 2015

[ #音樂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